【大紀元2025年0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表示,北部院區書畫展全新登場,推出四檔書畫新展融合書法、繪畫及緙繡,跨越視覺與聽覺,透過多元媒材交織和諧共鳴的藝術樂章。
台灣故宮表示,畫作不僅能凝視,也能用心傾聽;千絲萬縷的織繡工藝,則以精緻的紋理與質感,帶領觀眾開啟更深層的感官想像。
台灣故宮北部院區的四檔書畫新展,除了主題展「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精選院藏緙繡珍品,展現清宮收藏與織造工藝的豐富面貌;另一主題展「悅耳—傾聽畫裡的聲音」,聚焦古代畫家如何以筆墨描繪「有聲畫」;例行展覽「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亦更新展件。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許文美表示,緙絲是古代珍貴的絲織品,最遲自唐代起,便將原本應用於毛織的「通經斷緯」技法運用於絲織,使織品能精準細緻地呈現圖案。宋代以後,刺繡工藝日益成熟,常以名家書畫為藍本,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展現細膩寫真的藝術風格。
許文美說,這次展覽精選故宮院藏緙繡珍品,分為「清宮收藏古代緙繡」、「織造華美緙繡」與「以御筆書畫詩文為中心的織繡」三大單元,呈現清宮織繡藝術的華麗風貌。

第一單元「清宮收藏古代緙繡」,展出清宮珍藏的古代緙繡書畫。國寶《緙絲富貴長春軸》為存世宋緙精品,以藍色絲線為底,交織牡丹、月季(又名長春花)、菊花、芙蓉等花卉,緙工細密,色彩明麗,寓意「富貴長春」。


第二單元「織造華美緙繡」,則呈現清宮緙繡的豐富題材與精美工藝。《緙絲村農韶慶圖》與《緙絲場圃秋成圖》兩件掛軸,圖案源自清康熙年間起相當重視的《耕織圖》,前者表現村夫搗米,老少圍爐取暖的溫馨場景;後者則是農人簸揚穀物,整理稻穗的豐收圖景,表現清代對農耕社會的理想描繪。皇帝的御筆書畫詩文,也是清宮緙繡重要的樣稿來源,尤以乾隆時期最為盛行。

第三單元「以御筆書畫詩文為中心的織繡」,展出孔子七十二代孫孔憲培之妻于氏率家人繡製的《御製萬年枝上日初長詩意》,構圖華美,色彩鮮麗,宮殿樓閣彷若仙境。左上御製詩為乾隆皇帝為其生母崇慶皇太后所作,其中「壽康」一詞寓意「長壽安康」,亦呼應崇慶皇太后頤養居所「壽康宮」。

許文美表示,《清 緙絲大壽字》以慈禧太后書寫「壽」字為原型,朱紅大字內緙飾四季花卉,再以筆設色添染細節,展現書法、繪畫與織藝交融的創意巧思。
從織繡工藝延伸至書畫作品,宋代皇后的華麗衣飾與冠冕紋樣,同樣展現宮廷藝術的精緻典雅。

本季故宮「國寶聚焦」精選展出《宋高宗后半身像》與《宋孝宗后半身像》,選自2017年指定為國寶文物的《宋代后半身像》冊,共收錄十二位北宋與南宋皇后珍貴畫像。
許文美說,畫中兩位皇后穿戴宋代后妃最高等級的禮服與冠飾,稱為「禕衣」(翟衣)與「九龍花釵冠」,用於受冊、親蠶、朝會等重要場合。「禕衣」上有成對雉雞紋飾,「九龍花釵冠」飾以九龍、西王母與群仙儀仗,點綴飛鳥、花卉等圖案,象徵皇后母儀天下及呼應西王母尊貴祥瑞的神聖形象。
許文美表示,以筆墨勾勒聲音意象的畫境世界,也是本季書畫新展一大亮點。此次「悅耳—傾聽畫裡的聲音」主題展,精選描繪自然與人文聲音意境的「有聲」畫作,如「聽松」、「聽泉」、「聽雨」、「聽琴」等主題,邀請觀眾駐足傾聽畫裡的聲音。


她說,其中《傳宋 許道寧 松下曳杖》描繪湖畔蒼松翠竹成蔭,策杖文士自小徑走出,駐足凝聽松韻天籟,巾帽衣帶隨風揚起,顯得詩意盎然。至於展出故宮歷代書法名蹟的「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例行展,許文美說,本季推薦唐代書法名家顏真卿《劉中使帖》。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