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養孩子會改變生活規律、日程安排,甚至大腦本身。雖然父母的短期大腦變化已有充分記錄,但這些變化是否持久尚不清楚。現在,一項研究表明,撫養孩子的過程可能重組大腦,使大腦更年輕,從而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研究發現,撫養孩子的人在通常隨年齡減弱的大腦區域擁有更好的連接。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大腦連接性也隨之增強,表明對與年齡相關的大腦變化具有保護作用。
「當父母告訴我他們『失去理智』時,我認為他們實際上是在『重塑大腦』,」梅麗莎·施瓦茨(Melissa Schwartz)對《大紀元時報》說。她是Leading Edge Parenting的高敏感家庭和成人教練,未參與該研究,「孩子將他們的神經網絡推向極限,構建更強健、更健康、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撫養孩子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父母在運動和感覺處理區域以及涉及社交思維、視覺處理和注意力的網絡中,擁有增強的大腦連接。這些網絡通常在40歲後衰退。
在區域層面,父母在感覺和運動區域與海馬體(對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之間有更強的連接。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BioBank(全球最大的人口腦成像數據庫)的約20,000名女性和18,000名男性的MRI掃描。
他們發現,撫養孩子的過程與更高的腦同步相關,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連接性逐漸增強。然而,研究未指定具體益處的閾值,而是顯示為人父母與大腦功能之間的持續關係。
母親和父親的大腦變化相似,表明撫養孩子本身,而非僅懷孕,驅動了這些神經效應。
即使考慮了教育和經濟地位等因素,複印紙對衰老的保護作用依然存在。
研究作者觀察到,子女較多的父母往往擁有更大的社交網絡、更強的社會支持,以及更頻繁的親友探訪。這些社交因素可能有助於父母大腦連接的增強。
對於父親,研究發現子女數量越多,握力越強,但未指明直接原因。握力是衰老中腦健康和認知韌性的可靠預測指標。
研究表明,社交參與有助於維持老年人的大腦功能。社交聯繫還提供情感和實際支持,增強衰老中的韌性。
雖然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教育和勞動力參與等因素影響子女數量,但這些因素無法解釋撫養孩子與大腦功能之間的關聯。
一種變革性的體驗
這些研究結果為育兒的影響提供了更細緻的視角。
許多研究將育兒與衰老聯繫起來。一個原因是父母比其他成年人更可能報告高壓力水平。
例如,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懷孕會加速衰老,但在產後期間這種效應會逆轉。
西北大學的一項類似研究表明,女性每多生一個孩子,其細胞可能老化最多兩年,表明多次懷孕對細胞老化的累積效應。本研究則從不同角度出發,關注不同大腦區域的溝通效率,而非生物衰老標誌。
根據202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心理健康是父母的首要關注點。然而,同一調查顯示,母親和父親都認為育兒令人愉悅且有回報。
孩子需要持續的互動和監督。父母花大量時間擁抱、餵養、搖籃和玩耍。研究顯示,父親尤其在體感區域(負責感知和疼痛感知)顯示出更強的連接,這可能與他們更具身體互動的玩耍方式(如摔跤式玩耍)有關。
「是的,育兒充滿壓力和挑戰,但它也是最具變革性的體驗,因為撫養孩子一生中的個人成長和變化對父母有益,」Parents Anonymous(一家幫助父母和社區蓬勃發展的非營利組織)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麗莎·皮翁·柏林(Lisa Pion Berlin)說。
這些大腦益處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理解,但研究人員提出三個關鍵因素可能起作用。
1. 持續刺激
育兒環境提供持續的新奇和挑戰,激發認知靈活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育兒過程在父母的心智方面——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和日程、解決問題等——無疑有助於保持大腦活躍,這可能有助於更強的心理健康,」柏林說。
挑戰經常出現,要求父母快速適應。
「這些持續的需求絕對能讓大腦保持活躍和敏銳,」她說。
2. 情感智力的提升
父母必須敏銳地感知孩子的需求,尤其是通過非語言線索,如手勢和面部表情。
育兒期間促進的感覺和運動網絡對社交認知至關重要。該網絡幫助人們有效應對人際互動,促進對他人的行為理解和模仿,並通過情感共鳴培養同理心。
該網絡還支持「心理理論」,即認識到他人擁有獨特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此外,它支持「共調節」,即個體之間情感的動態交換,有助於社交和諧與聯繫。
3. 個人療癒的機會
施瓦茨談到她與11歲繼女的經歷時說,她發現自己會被繼女的經歷觸發。
「這不僅是讓我以更多同情和理解去對待她,還讓我以成人的智慧和成熟視角重溫童年的自己,」她說。
「當我們的孩子觸動我們的敏感點時,他們激活了我們童年未解決的傷痛。」
她補充說,處理這些傷痛使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重塑我們的大腦並促進情感發展。
當父母從過去傷痛中療癒時,他們會練習正念、自我反思和情感控制。這些反過來增強了與社交思維和情緒管理相關的大腦區域。
「育兒是我們與孩子的共同成長的機會,」施瓦茨說,「我們不僅在塑造孩子,他們也在重塑我們。」
原文「Parenthood Linked to Lower Cognitive Decline With Age」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