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到了老人的生命末期,家屬面對重大醫療抉擇時,往往過於糾結,遲遲無法下決定,這時就需要仰賴醫療人員的耐心與智慧,幫助當事人跳脫困境。(接續上文)
醫師內心話
未來的世代,將有愈來愈多的老人照顧案例,也有更多想讓家人好走,卻不明白如何才能好走的家屬。
期望所有的患者與家屬,都能在生前就盡力接觸生死議題,家人間要盡可能提早敞開心胸,談論生命末期的相關安排。
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不管怎麼事前安排,臨到死亡關卡,沒有人是準備好的,更何況每一個家庭內部有各自的歷史和情緒,所以醫療端的處置方式變得更加關鍵,畢竟醫療人員才是有醫療知識和多年經驗的專業人員。
期望大家都能理解家屬心中說不出的苦,更願意調整制式的處理方式,願意多給家屬,特別是老人照顧的家屬,多一分尊重和多一點時間。好好帶領他們,走過最艱難的生死關卡。
解開高齡父母心中糾結 醫師授四個要領
1.照顧高齡父母的兒女輩,常會覺得跟爸媽說話好累,往往繞了一大圈,還是不知道老人家到底要什麼。
其實,對老人家來說,很可能在這當下,他們內心也很糾結,因為他們也拿不定主意,總覺得這樣也好,那樣也好,或者每個決定都有缺點,他們真不知道要怎樣選擇啊。
2.那麼,就讓晚輩直接來幫他選擇,不好嗎?很多談累了的兒女,就乾脆擺出「我說了算」的態度,直接下決定。
其實,這不是個好方法。首先,就法律和情感層面來看,父母才是彼此最熟悉的人,也是第一順位的法定決策者。兒女即使再親,都不能跳過老夫妻的另一半,來擅自做決定。
再說,晚輩幫長輩做了決定,很多時候,這個決定不見得是他喜歡的,但他又無法改變,此時心中自然會有陰影,只是增加彼此相處的緊張關係。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仔細衡量長輩心中的想法,幫助他們釐清天平兩端,孰輕孰重。花點時間討論,總會找出偏重哪一邊後,再下決定。
3.討論是談一次就有結果嗎?當然不是。很多時候,老夫妻間相愛相殺的感情糾葛少說四十年,長則六十年。一瞬間,面臨幾個小時內就逼著做生死大事的決定,內心的空虛和無助,是難以言喻的。
此時身為家人,保持理性思考是好事,但也要記得,給身處情感漩渦的長輩一點時間,幫助他們,逐漸釋放情感糾結。等思考有個大方向後,再來召開家庭會議,此時做的決定,比較可能達到完滿。
4.若能開家庭會議,共同討論是最好的。透過家屬之間的討論,凝聚共識。但記得開會前,我們要事先做好功課。不是腦袋空空的出席,造成在會議上,大家漫無目標談話,那就什麼結論都做不了。
更好的方式,是先初步設想不同決策後帶來的優、缺點,會議上,一一舉例、討論。家人間達到相互了解後,共同選擇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決定。
這是全家一起達成的結果。透過全家一起執行的方式,讓大家都有參與感,並且省去長輩的心頭壓力,避免事後大家指責家中哪一位需要特別為這個決定承擔後果。
其實,任何決策都各有利弊,大家一起選擇了當下思考後,認為最適合的決定,但當然日後可能情況有變,那麼,至少共同決策的方式,可以免去家人間再起口角,特別是讓壓力落在長輩心頭上。(全文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看更多→「老年失智症」相關文章
健腦不光有核桃 12類終極食物補腦防失智
四件事令大腦退化 兩訓練預防失智
責任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