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餐廳的熱烈討論中,若大家正探討增加植物性餐點的議題,而你的看法與眾不同,你會勇敢發聲嗎?近期研究顯示,許多人傾向保持沉默,甚至可能違背自身意願行事。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持有少數觀點的人在小組討論中常會「自我沉默」。這種行為阻礙了開放對話,並可能導致個人做出與自身價值觀相悖的行為。心理健康專家警告,長期自我沉默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壓制少數意見
一項刊登於《環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調查了約250名學生對學校增加植物性餐點政策的看法。學生被分為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研究人員觀察他們是否願意分享真實意見。
結果顯示,持少數觀點的學生(即反對增加植物性餐點者)往往不願表達真實想法。他們在與支持多數觀點的人交談時,尤其不願詳細闡述自己的立場。
即使與持相同意見的人對話,他們仍傾向於沉默,儘管程度較輕。
這些學生常採取迴避策略,例如表現冷漠或轉換話題,導致他們提出的獨特觀點明顯少於持多數觀點的學生。
自我沉默甚至可能影響行為,使其與信念不符。
在一項後續活動中,參與者透過快速點擊滑鼠表達對植物性餐點政策的支持程度。結果顯示,反對該政策的參與者在點擊頻率上與支持者相差無幾,這與他們宣稱的立場相矛盾。
這表明,當少數觀點未被表達時,個人可能在行為上順應多數,形成一種多數意見主導的環境,進一步加劇少數觀點的沉默循環。
未表達的少數派意見強化了多數觀點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沉默可能帶來令人憂慮的後果。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決策與可持續性副教授、研究共同作者尼可‧辛托夫(Nicole Sintov)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自我沉默讓公眾誤以為少數觀點不存在或不重要。這形成惡性循環:真實想法未被表達,公眾則認為多數觀點無可撼動。」
辛托夫進一步解釋:「若持少數觀點者在行為上順應多數,這種趨勢會強化多數意見的主導地位。」
她呼籲人們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信念及其表達方式,並鼓勵持少數觀點者勇敢分享真實想法,即使這讓他們感到不適。
同時,她強調多數派應保持開放態度,願意傾聽不同意見,即使他們不同意這些觀點。
「社會需要保持開放,文明對話,這必須是雙向的。」辛托夫說。
自我沉默的心理影響
紐約市神經心理學家、理解心靈(Comprehend the Mind)主任薩納姆‧哈菲茲(Sanam Hafeez)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自我沉默對心理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
她認為,經常壓抑真實想法以迎合他人,會引發壓力、焦慮及孤立感,並伴隨著「孤立的情緒」,使人與真實自我脫節。
這種影響可能是長期且嚴重的。
「長期自我沉默會削弱自尊,導致抑鬱和內心衝突,侵蝕自我認知。」哈菲茲解釋,「當人們違背自身原則行事,心理韌性會減弱,進而在人際關係和自我表達方面遇到困難。」
壓抑的情緒還可能轉化為身體症狀,稱為心理生理疾病。情緒的壓抑往往使身體處於慢性壓力狀態,慢性壓力可能引發頭痛、背痛、頸痛等肌肉骨骼問題,以及胃痛或消化不良等症狀。
哈菲茲建議,培養心理韌性並學習建設性表達不同意見。這是克服自我沉默、不迴避那些有難度的對話的關鍵。
真實自我表達的技巧
哈菲茲為難以表達少數觀點的人提供了一些實用策略。她建議透過培養自我意識和對信念的堅定,逐步建立表達的信心。「在安全的環境中,例如與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對話時練習表達意見,能幫助提升舒適度。」她說。
她特別推薦使用「我」的陳述來引導討論(例如「我認為……」或「我感覺……」),以非對抗性方式表達觀點,促進開放對話。
此外,哈菲茲強調積極聆聽的重要性。
「當人們學會專注傾聽,他們能營造出鼓勵對方回應的對話氛圍。尋求志同道合的社群或導師支持,也有助於增強認同感,讓人在更大群體中更輕鬆地分享不同觀點。」她表示。
哈菲茲總結:透過逐步實踐這些方法,人們可以「克服表達的恐懼,培養出在各種社交場合真實表達的能力」。
原文: Self-Censoring Your Thoughts May Also Be Changing Your Behavior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