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情】

《內景唐人街》:如何打破亞裔刻板印象?

Interior Chinatown變身舞台劇 MOCA上演

人氣 200

【大紀元2025年04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曾蓮紐約採訪報導)「一事無成的兒子、送貨員、沈默的跟班、被困在兩個世界之間、跑龍套的小伙,打拼的移民,一個普通的亞洲男人⋯⋯」美籍華裔作家游朝凱(Charles Yu)在他的小說《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中如此形容書中的主角Willis Wu。就是這樣的小人物,在千千萬萬張撲克臉中脫穎而出,他夢想成為一個功夫俠。

亞裔移民的故事數不勝數,Charles Yu以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把看似平凡的亞裔男子、唐人街的二代移民,擺進了一場既滑稽又真切的身份實驗室中。「戲中戲」的燒腦情節,讓「唐人街」的場景變的立體起來。《內景唐人街》小說融合劇本格式、家庭劇與社會評論,這部小說被串流平台Hulu改編為影集在2024年上演,再次引發人們對美國亞裔身份的熱議。

《內景唐人街》被改編成舞台劇,在美國華人博物館上演。(留榮鋒/MOCA提供)

移民城市紐約與華人博物館

1613年,來自西班牙島的胡安·羅德里格斯成為第一位乘坐荷蘭船抵達紐約的移民。自他抵達以來的四百多年裡,紐約市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一個充滿機會、韌性和多元文化的城市,「夢想」和「決心」塑造了紐約市多元化的移民社區。

位於紐約唐人街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致力於保存、詮釋美國華人的豐富歷史和貢獻,近日推出了2024-25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 (NEA) 大閱讀計劃,其中重點推薦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游朝凱的作品《唐人街內景》,特別將這部作品改編成40分鐘的舞台劇。在4月18日和19日,位於唐人街內的博物館化身別出心裁的舞台,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兩場戲劇體驗。觀眾追隨著演員們的腳步在充滿歷史痕跡的館內遊走,並作為一場「審判」的陪審團成員,走入小說人物Willis Wu的內心世界。

圖為位於華埠中央街215號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林宜君/大紀元)
圖為位於華埠中央街215號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林宜君/大紀元)
內心渴望成為功夫俠客的Willis Wu角色。(留榮鋒/MOCA提供)

被框定的角色:從背景到主角的無限輪迴

「功夫男只是普通亞洲男人的另一種形式。」Willis的這句台詞直擊亞裔在美國影視文化中常被簡化、刻板的形象。內化這些標籤,讓「功夫男」成為亞裔唯一能被看見的樣貌,而這樣的自我設限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一種被動的「自我防禦」。

小說取名「Interior Chinatown」,「Interior」的意思是攝影棚內的搭景,或者是室內舞台的布景,相較於外景的專業術語,在影集中角色集中的唐人街內亞裔居住的環境,也就是一個大的背景板,同時也呼應主角Willis在一部名為《黑與白》的警匪疑案片中跑龍套的角色。

《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書影。(曾蓮/大紀元)

Willis說,「我和你們一樣清楚,我離被從背景板拉回來只有一步之遙。」所謂「背景板」,是他對亞裔演員常被安排在群眾場景中、無聲無形、隨時可被替換的比喻。而這樣的情況,正是亞裔在美國社會裡集體經驗的一部分——在場,卻不可見。

《內景唐人街》小說改編成舞台劇在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內上演。(曾蓮/大紀元)

在MOCA內上演的法庭辯論戲碼中,Willis身為「證人」的角色,以一段充滿感情的自白內闡述了亞裔在美國人群體之中的感受:「把黑人理想化,覺得他們很酷;把白人女性浪漫化,希望自己是個白人男性,把自己歸類在這種身份裡。當我們把自己放在所有人之下時,其實是在建立一種自我防衛機制,藉此避免真正的互動和接觸。當我們想像沒有人會要我們,覺得其他人都和我們不同,我們其實是在把自己的觀點放在優先的位置。」

《內景唐人街》中設有「戲中戲」,包含《黑與白》的警匪疑案片在劇情中。(留榮鋒/MOCA提供)
《內景唐人街》舞台劇版將美國華人博物館作為整齣戲的舞台,觀眾隨著演員在館中游走。(留榮鋒/MOCA提供)

這場辯論戲碼並無輸贏,但最終留下一道無法簡單回答的問題:「如果有人在街上給你看我的照片,你會如何描述它?」Willis挑戰觀眾:「亞洲小伙子?還是美國人?」

他反問,「在這裡生活了兩個世紀,為什麼我們沒有角色?」這是對美國敘事中的缺席者提出的質問——為何亞裔總是「客串」,從未「主演」?為何在故事裡,我們總被遺忘在背景中?

《內景唐人街》舞台劇在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內上演後,眾演員分享個人感受。(曾蓮/大紀元)

「我以為我是主角,其實只是配角」

在舞台劇演出結束後,飾演Willis Wu的演員陳子麟(Andre Chan)是美籍華裔,來自加州,他分享自己對這一角色的認識:「Willis是一個困惑又渴望被看見的亞裔男人,他一開始總是做怪臉,刻意誇張,只為了讓自己被注意,是一種來自不安的本能反應。」

飾演Willis哥哥的演員Pascal Phoa有在印尼和新加坡成長的經歷,他表示自己的表演生涯始於對李小龍的崇拜,當紀錄片《李小龍:似水無形》(Be Water)上映時,他心想:「那可能就是我」,他曾幻想自己能像這位「功夫之王」一樣,在銀幕上大放異彩。「但現實裡,我經歷的試鏡全是一些沒有靈魂的背景角色,從經紀人到學校給我的機會,好像都告訴我:你永遠只能是背景。」

演員Andre(左)視李小龍為偶像,也曾經夢想過做功夫明星。(留榮鋒/MOCA提供)

Pascal說,有時候他分不清自己在表演,還是在過生活。「你內化那些標籤,最後變成了一種自我設限。」

他曾以為自己能像John Wick這樣的主角一樣帥氣登場,但現實卻讓他發現,「我比較像那個一閃而過、背景模糊的亞洲人——沒人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記不得他出現過。」

Andre嘗試表現Willis這個角色:「我試著讓這個角色溫柔一點,也更真實一點。因為我們活在一個還沒幫我們寫劇本的時代,而我們正在學習如何為自己發聲。」

飾演Willis Wu的演員陳子麟(Andre Chan)(右二)。(曾蓮/大紀元)

來自香港的Andy三年前移居美國,他在舞台劇中進行旁白,認為這次的演出對於他認識亞裔美國人是一次很好的經驗:「當我在香港時,我從沒想過自己是『亞洲人』,因為我們是多數。但到了這裡,我變成了少數族裔。」在演出中他需要在虛擬法庭內與觀眾交代大量的亞裔移民背景,對他而言都是全新的體驗。

走上國際影壇的亞裔身影

在《內景唐人街》舞台劇演出結束後的討論中,主持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當李小龍時代過去,誰是你眼中在好萊塢影壇的亞裔巨星?」觀眾提到的名字包括劉玉玲(Lucy Liu)楊紫瓊(Michelle Yeoh)等等。華人博物館表演、敘事及社群關係主任Dennis分享,這些明星正在突破亞裔美國人刻板形象的框框,而近年來許多美國影視平台開始加入更多的亞洲角色,也是一個好的跡象。

《內景唐人街》被串流平台Hulu改編為影集,圖為美國版海報。(Hulu官網)

《內景唐人街》能夠被串流平台Hulu改編為影集,無疑承接著Netflix的劇集《怒嗆人生》(Beef)、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所開啟的亞裔敘事新浪潮。正如原著中所言,真正的里程碑,不是亞裔能不能演主角,而是有沒有機會「只是演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類型」。有一天,當好萊塢選擇一位亞裔演員,不是因為他看起來像誰、會功夫、說帶口音的英文,而是因為他就是他自己,也許,這才是對亞裔演員身份認同的真正開始。

《內景唐人街》能夠進入主流影視平台,也是對亞裔演員的一個肯定。從小說到劇集、舞台劇,唐人街和當中的過客不再只是一個背景,而是孕育未來新星的搖籃。#

責任編輯:李維真

相關新聞
《唐人街32像》記錄華埠移民故事  引發觀眾共鳴
三大特色展覽 一小時暢遊紐約地標
不只是購物天堂 百年梅西百貨九大亮點
影子女士:一生鍾情皮影戲的美國人(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