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到了老人的生命末期,家屬面對重大醫療抉擇時,往往過於糾結,遲遲無法下決定,這時就需要仰賴醫療人員的耐心與智慧,幫助當事人跳脫困境。(接續上文)
電擊急救父親嗎? 兒子驚恐喊道:「不要問我」
這讓我想起我的另一名家屬楊先生。他是父親的主要照顧者,在老父親生命末期時,我請他對是否要電擊等急救處置,要有個準備。即使這些過程就他父親的現況看來,都沒有太大幫助,但我身為醫師,還是要問家屬這個問題,而楊先生身為家屬,還是要有個決定,才能讓醫療人員知道是不是要施行。
沒想到,我話才說完,這個當兒子的人竟然臉色大變,立刻從我面前飛奔離開,口中喊著:「不要問我這個問題!」
愣在當場的我,只好再找機會,把楊先生請回會談室。我關上門,耐住性子,決心要不催、不趕,好好把這件事談清楚。
於是,我終於從楊先生口中理解到。自有記憶起,他的父親就對孩子們非常嚴格,又設定高標準的要求。在父親眼中,任何違反他的安排的舉動就是不孝。長年下來,孩子們對父親是百般順從。
現在父親來到生命末期,問題來了,因為老父親從未交代過如何處理,楊先生當然不想讓父親因電擊等無效醫療處置而受苦,但他更擔心的是,若父親是想活下去的,卻因為做兒子決定不急救而去世,等到有一天,父子在另一個世界重逢了,老父親不是會把他罵得狗血淋頭嗎?
在腦海中設想這個畫面的楊先生,怕到臉色都發青。
原來如此!我終於理解到家屬那原初看似毫無理性的舉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其背後都有一套合理的脈絡。
而在看見我表達同理之意,楊先生也終於放下心防,開始願意聽我分析各項處置的利弊得失。
最後,我們共同達成結論,讓老人家在生命末期不接受不需要的搶救處置。畢竟那所有的痛苦,頂多也只能換來多半小時的時間而已。
醫療人員:「我是為你好」 變成家屬的壓力?
我想楊先生和江奶奶的心態,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長年照顧心愛之人的家屬。在照顧工作上親力親為,所以都不願意家人受苦。
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很多時候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更或許是今天的醫療現場,不見得有餘裕和人力,協助他們思考和表達意見。
其實他們都是家屬的典型。楊先生年紀輕一點,但不代表他就有勇氣可以做決定。江奶奶年紀大了,但也不表示旁人一句「老了聽不懂」,就能輕輕帶過。
在醫療這端,工作的忙碌和壓力,當然可以理解,只是很多時候因為早已熟悉的醫療歷程,讓我們太專注在告訴家屬我們所知道的一切,然後,在有意無意間,希望家屬依照我們的想法來做決定。
我相信每一個醫療人員都是以患者和家屬的最大利益來思考,但有時候,這種「我是為了你好」的心意,也可能變成家屬的壓力,因為我們忘了家屬的感情和擔憂,也該是治療過程中的一環。我們也該據此來判斷,該如何處理生命末期的問題。
運用耐心與智慧 協助長照家屬安心做決定
我看著江奶奶在爺爺氣切後,每天來往養護中心。當初支持氣切決定的晚輩們,因著工作壓力等因素,頂多只能幾個月來去匆匆的探望一次,只有江奶奶像上班一樣,每天到養護中心準時報到。
養護費用並不便宜,但重點是,即使有中心內的人手,江奶奶還是堅持每天去。對她來說,這是她個人的心意,也是責任。
但她畢竟八十多歲了,也開始擔心自己照顧不了的時候,怎麼辦?要是自己反而比爺爺還早離開人世,又該怎麼辦?更有那麼幾回,向來堅強的她,會在我面前露出疲倦的神情。坦白承認看老伴這樣活著,她自己一點都不輕鬆。
每天這樣來回跑養護中心,為了照顧的細節問題,和照護人員爭執,她也會累,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累了,她又立刻怪自己不應該這樣想。
這般反反覆覆的過程,讓江奶奶更累了。
這些家屬的苦和累,都是醫療人員少有機會見到的。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工作環境而無法見到,但有時候,是我們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而不想見到。
還好想法是可以改變的,環境也是可以改善的。只要我們想想醫療決定可能是幾秒鐘的事,但照顧是一輩子的事,所以家屬後續好幾年要過得心神安穩,或者焦慮、自責,就端看在醫療現場,是不是能把那幾秒鐘處理得當。
更大的可能性,是需要我們醫療人員有耐心,也有智慧,將幾秒鐘化為好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好好地把所有選擇,攤在家屬面前,協助他們理解,帶領他們走過糾結的思考歷程,達到彼此心安理得的最終決定。(下文繼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看更多→「老年失智症」相關文章
【健康1+1】掌握這方法 一輩子不失智!
醫師教煮美味蔬菜咖哩 預防癌症和失智
責任編輯: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