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璀燦

【半日閒】布魯克林南部的移民拼圖

是他鄉 是故鄉
紐約布魯克林南部來自歐亞大陸的移民,用各自的家鄉美食與語言,編織出一幅幅「他鄉亦故鄉」的生活圖景。(Shutterstock)

在紐約布魯克林,海風吹拂的街巷中,來自歐亞大陸的移民,用各自的家鄉美食與語言,編織出一幅幅「他鄉亦故鄉」的生活圖景

在紐約最南部,有一片海風吹拂的社區,這裡有華人熟悉的第八大道,有俄羅斯境外最大的俄語書店,有讓人穿越東歐的波蘭小鎮,還有中東獨特的香料與美食⋯⋯這裡的小店不像曼哈頓的精緻新潮,更像是記憶中童年家鄉的樣子,只不過這思緒來自天南海北。今天讓我們走近布魯克林南部這片多元的移民社區,追溯一個世紀前的風雲變幻。

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是華人匯聚之地,中國新年期間最熱鬧。(Shutterstock)
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是華人匯聚之地,中國新年期間最熱鬧。(Shutterstock)

尋覓味蕾中的家鄉記憶

記得第一次來到八大道唐人街時,傳統的手寫體招幌、熙熙攘攘的海貨攤販讓我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八大道的華人社區最早源於曼哈頓中國城的人口外溢,後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量的福建移民湧入形成了大規模的華人聚居區,不過在北方長大的我,聽到這裡的中文還沒有英語聽得明白。中餐南北方的飲食文化也差異很大,福州餐館中有豐富的海味,鮮香而滋補,但似乎並不是我記憶中的味道。

紐約布魯克林八大道唐人街的街頭美食。(Shutterstock)

直到有一次,我走進了一家附近的中亞餐廳Tandir Rokhat,大塊的羊肉與鹹香的炒飯一下把我拉回了童年中放學後去過的那個清真小館,並不複雜的菜單卻總能聚來一波熟客,在工作或學習了一天後,來吃上一頓令人安心的飯菜,這就是我記憶中的煙火氣。

中亞餐廳Tandir Rokhat的裝飾畫。(文月/大紀元)
手抓飯Plov、烤包子Samsa和玫紅色果汁Kompot。(文月/大紀元)

他鄉起炊煙

這家烏茲別克小館的服務小哥與食客說著他們家鄉的語言,櫃臺上擺著剛出鍋的烤包子Samsa,圓鼓鼓的酥皮裡裝著熱騰騰的羊肉,展櫃中還有特色的拿破崙蛋糕和各式涼菜,整個店裡都被食物的香氣充滿。我嘗試了這裡的招牌手抓飯Plov,大塊的羊肉與香甜的胡蘿蔔、顆粒飽滿的米飯搭配在一起,鷹嘴豆與果乾豐富了口感與咀嚼的層次。值得一試的還有一款玫紅色果汁Kompot,味道有種自然的甘甜,清爽解膩。

原來早在唐代,中亞的飲食文化便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原地區,開放包容的大唐給四方文化提供了交流與融合的平臺,因此我的記憶才會與這遙遠的味道突然契合。遠行的商賈攜帶家鄉的風味在沿途播種著來自遠方的文化,常年客居他鄉的人便可以跟隨著味蕾中的記憶繫上鄉土的根脈。原來「家鄉」並不僅是一個區域概念,更是一種記憶與情感的寄託。

聖彼得堡書店(St. Petersburg Bookstore)的小說。(文月/大紀元)

為自由遠赴他鄉

不僅是亞洲人,東歐的移民也是布魯克林南部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波蘭、俄羅斯社區的早期移民多是戰爭時期的避難者。二戰後,布魯克林作為紐約重要港口,收容了大量來自蘇聯或東歐共產國家的政治難民,他們對「自由」有深切的追求。早期移民建立了大量教堂、書店等傳播反抗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聚集區。

聖彼得堡書店(St. Petersburg Bookstore)的套娃。(文月/大紀元)

這裡的社區內會定期組織「被鎮壓事件」的紀念活動,例如1956年,匈牙利爆發大規模民眾起義,試圖擺脫蘇聯控制。最終被蘇聯坦克血腥鎮壓,上千人死亡,數十萬人流亡海外。匈牙利裔教堂每年10月23日舉辦紀念活動。在Greenpoint,不少二代移民家庭仍保留祖輩革命期間的照片、剪報、詩歌。 此外,在這裡,你還可以看到俄羅斯境外最大的俄文書店——聖彼得堡書店(St. Petersburg Bookstore)。裡面包含了兒童繪本、小說、雜誌等許多刊物。「小敖德薩」(Little Odessa),因為容納了許多來自烏克蘭港口城市敖德的新移民因而得名。

布魯克林既是這些政治受害者「自由的彼岸」,又是他們連結鄉土文化的「新故鄉」。在這裡,來自故鄉的語言、文化和精神記憶得以延續和傳承。曾經的民族傷痕在歲月中結痂,在適應中孕育出新的文明。希望你在這片繽紛的文化沃土中可以探尋與自己生長根系相連接的部分。◇

責任編輯: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