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冰綜合報導)華為發布2025年半年度財報,公司上半年「增收不增利」,淨利潤暴跌32%,總負債超七千億元;華為雲業務也面臨挑戰;此外,華為遭海外諸多指控,國際制裁範圍在擴大,衝擊華為的全球業務布局。
上半年淨利潤暴跌32%
據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最新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財報數據顯示,營收實現小幅增長至4,270億元人民幣,然而淨利潤卻遭遇重創,同比大幅下滑32%至372億元。
更為引人關注的是,截至今年6月末,華為總負債規模已攀升至7,121億元。
對於利潤下滑的原因,華為方面解釋稱,主要受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戰略投入增加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
財報數據顯示,華為營業成本增速達9.33%,顯著超過營收增速的3.95%,反映出公司面臨的成本壓力正在日益加劇。
研發投入的大幅增加成為影響盈利的關鍵因素。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僅鴻蒙操作系統一項,公司每年投入就達「數百億元」規模。
此外,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科目出現58.36億元的重大虧損,疊加供應鏈成本上升和內部管理費用增加等因素,進一步壓縮了公司的盈利空間。
華為雲業務面臨挑戰
華為雲業務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最新市場數據,在中國大陸雲服務市場中,華為雲市場份額僅占18%,與龍頭企業阿里雲33%的份額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且盈利能力持續受到質疑。
據陸媒援引業內消息透露,華為雲在2024年已陷入虧損狀態,扭虧為盈成為今年的首要戰略目標。面對嚴峻形勢,華為雲近期啟動了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CEO張平安宣布,將對產品部、公有雲服務部和研發部等核心團隊進行裁撤整合,重點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此次調整預計將影響上千名員工的工作安排。
華為雲還面臨技術層面的質疑。今年7月,研究團隊HonestAGI公開指控華為盤古涉嫌大模型抄襲阿里巴巴通義千問模型。儘管華為方面堅決否認抄襲指控,但承認部分基礎組件代碼確實「參考了業界開源實踐」,這一表態在行業內引發廣泛討論。
國際制裁持續 衝擊華為全球業務布局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華為在海外市場面臨多項嚴重指控,包括涉嫌與政府共享情報、參與網絡攻擊活動、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措施,以及與中共政府和軍方關係過於密切等。(請看相關視頻)
美國政府於2019年對華為實施全面制裁措施,嚴格限制其與美國企業的合作關係。2022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止華為設備在美國境內銷售或進口。
國際制裁的影響範圍持續擴大,印度、越南、日本、五眼聯盟成員國以及十個歐盟國家也對華為產品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禁令或限制措施,對華為的全球業務布局造成重大衝擊。
受制裁措施的直接影響,華為部分傳統業務營收出現下滑。為積極應對嚴峻挑戰,華為戰略性轉向鴻蒙操作系統、雲計算服務、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和車用技術等新興領域,尋求新的增長動力點,同時被迫實施裁員計劃。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