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5月24日訊】(記者季薇報導)加拿大央行近日發布最新《金融穩定報告》(FSR),指出全國房貸違約率在2025年第一季明顯上升,儘管幅度未達危機等級,卻已引發內部警示。
Better Dwelling網站分析央行最新報告稱,風險確實正在上升,但核心問題不在於是否有風險,而是誰面臨風險:是普通家庭,還是槓桿過高的房地產投資人?
隱藏的定時炸彈
央行數據顯示,加拿大主要銀行的房貸違約率在2025年第一季上升4個基點,達到0.43%,較2022年低點已上升17個基點。雖然乍看之下與2019年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相近,但實際上,違約金額單季飆升10%,自低點起累計增幅達65%,變化速度驚人。
Better Dwelling稱,央行試圖淡化風險,強調大型銀行整體穩健。然而報告指出,中型銀行的違約率更高,只因其貸款規模(約1,500億元)遠低於大銀行的4.3兆元總額,而被視為在「整體市場中不具代表性」。
央行甚至將此歸因為中型銀行迎合風險較高的借款人,是其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Better Dwelling警告,這種說法低估了中型銀行在房市中的影響力。若這些銀行的違約率達2%,並納入整體統計,全國平均違約率將升至0.5%,已接近2012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水平。
風險在自住還是投資?
房貸違約與一般貸款不同,人們會在停止繳納手機費或汽車貸款後,才考慮停付房貸,因為房屋關乎住所與長期資產,且貸方通常會提供重組貸款、延長還款年限或協助轉貸等方式來避免違約發生。
若這些工具都失效,借款人還能選擇出售房產避免進一步損失。特別是在房價仍高於5年前的情況下,擁有淨值的屋主可以大幅降價吸引買家,即便賠本也可能保住信用。真正進入違約的,多半是無法承受降價空間的買家,他們近年來多為房地產投資人,而非自住者。
近年的數據與趨勢顯示,投資人正在成為房貸壓力的主力來源,而非一般家庭:
首先,銀行對預售公寓提供「整批估值」(blanket appraisals),直接以購買價格作為房貸額。在這類產品中,投資人占絕大多數,但若市場價值低於貸款金額,投資人將無法脫手,構成違約風險。
其次,原本專為首次買家設計的30年房貸還款期,也被默許延用於投資人,使他們能以較低月供持有更多資產。
再次,聯邦政府將受保房貸金額上限從100萬提升至150萬元,名義上是擴大購屋保險,但實際上讓投資人可用國家擔保的高槓桿貸款操作高價物業。
Better Dwelling提醒,這樣的趨勢並非首次出現。在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初期也被歸咎於低收入民眾借貸過度,但事後研究發現,多數違約來自擁有多間房產的高信用投資人,他們通過次級貸款槓桿操作,在市場反轉時引發經濟衰退。◇
責任編輯:齊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