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建立台灣三棘鱟指標研究 中山大學教授獲海保楷模獎

三棘鱟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底棲節肢動物之一,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中山大學提供)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6年7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灣高雄報導)有上億年歷史的三棘鱟,是海洋中的活化石,過去因缺乏相關研究資料,影響保育政策制定。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懿自2021年起研究估算在台灣約有4.6萬隻,是國內首見具代表性的鱟類族群資料;他也協助多處保護區轉型升級,獲海委會「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肯定。

張懿指出,三棘鱟是台灣常見的大型底棲節肢動物之一,擁有上億年的生存歷史,被譽為海洋生物界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生態功能與文化意義,但過去因研究資料不足,影響相關保育政策制定。為此,他與研究團隊自2021年起,深入金門、澎湖與台灣本島等地,運用標誌放流與再捕方式,首度評估台灣周邊三棘鱟族群量,約有4.6萬隻。

這項研究結果建立了台灣三棘鱟族群量基線,是國內首見具代表性的鱟類族群資料,更首次從遺傳角度分析三棘鱟的基因多樣性與族群結構。張懿說明,澎湖、金門、台灣本島3地間的三棘鱟族群並無顯著遺傳分化,具良好基因流動性,未來可視為單一族群進行整體管理;他也建議,放流復育工作應採在地原種繁殖,以維持族群遺傳獨立性與多樣性。

除了基礎生態研究外,張懿的團隊也長期投入海洋保護區的制度修訂。他自2018年起關注彰化伸港螻蛄蝦繁殖保育區,發現外來種互花米草入侵導致棲地劣化,因此與海保署合作,建立適合我國海洋保護區管理成效評估方法,於2023年完成全國45處不同法規主管類型的海洋保護區成效評估;更進一步協助澎湖七美漁業資源保育區修訂管理計劃。

張懿強調,真正有效的海洋保育,必須建立在「由下而上」的參與模式,保護區的設計與管理不能只依靠中央決策,而要納入當地漁民、居民、學者與主管機關的多方意見,建立共同管理機制,才能讓政策長期運作與社區共存共榮。

中山大學指出,張懿的研究橫跨科學調查、制度改革與社區溝通三大領域,為台灣海洋保育與治理帶來實質改變,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學術成就的肯定,更是海洋保育從「實驗室走進社會」的典範。◇

責任編輯:唐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