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8月17日訊】近日各界熱議「中國宏觀槓桿率首破300%」。宏觀槓桿率指一國非金融實體部門債務規模占該國當年GDP的比率,是衡量全社會債務負擔的核心經濟學指標。300%這一數據出自7月30日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發布的《2025年二季度宏觀槓桿率》報告,已遠超美國,在國際比較中都屬高水平了。
其實,中國宏觀槓桿率還有兩個版本,分別出自中共央行每年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時滯較長)和國際清算銀行(BIS,按季公布)。三個版本的中國宏觀槓桿率各有不同。但NIFD被習近平上台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於2015年欽定為官方唯一的金融專業智庫,具有某種程度的官方色彩。因此,本文的討論以NIFD數據為基礎,酌情參考另兩個版本及其它數據。
一、中國宏觀槓桿率飆升源自當局的錯誤政策
根據NIFD數據,中國宏觀槓桿率的快速攀升主要發生在2008年之後。1993年底至2008年底,該指標僅由107.8%上升至141.2%,年均上升2.1個百分點。2008年金融風暴,中共當局力推的「4萬億救市」及相關政策,嚴重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態勢。其中包括,從2008年底至2024年底,中國宏觀槓桿率由141.2%飆升至290.6%,年均上升9.3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與其它國家不同,中國宏觀槓桿率之飆升,屬政策驅動型。舉例而言,在2017年下半年至2019年底之間,當局「去槓桿」政策,中國宏觀槓桿率大致保持水平狀態。
2020年疫情暴起、肆虐世界,中國和各國都大行舉債以刺激經濟。不過,2021年後疫情轉型,各國積極調整防疫政策和經濟政策,宏觀槓桿率開啟下降模式(見圖1),到2024年末回落至與2019年末大體相當水平。例如,根據BIS數據,2019年末,中、德、日、美四國非金融部門宏觀槓桿率分別為239.5%、202%、382.9%、256.3%,到2024年末,四國宏觀槓桿率依次為286.5%、198.6%、387%、249.3%,德、日、美的軌跡都表現為「急升-回落」,只有中國的宏觀槓桿率總體上卻穩步上升。
為什麼呢?第一,當局仍死守極端的、變態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導致「上海封城」、中國經濟大盤動搖。第二,2022年底雖然被迫放棄「動態清零」,但無實質政策推動消費和經濟復甦,仍在走以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老路(「大基建—大投資—大負債」),自知在飲鴆止渴,卻難以自拔。
圖1 中、德、日、美非金融部門宏觀槓桿率(%)

第二,中國宏觀槓桿率飆升的直接原因:債務增速>名義GDP增速
NIFD《2025年二季度宏觀槓桿率》報告指出:2020年一季度宏觀槓桿率首次超過250%,經歷12個季度達到275%以上,此後由於名義GDP增速下降快於實體經濟債務增速,僅用9個季度就快速突破300%。也就是說,宏觀槓桿率之所以被動快速上升,是因為名義GDP增長繼續放緩。(就國際比較而言,從名義經濟增速看,中國2022—2024年持續慢於美國,2022—2023年慢於德國,2023年慢於日本。)
所謂名義GDP,是以當年市場價格計算的GDP;而實際GDP則是剔除了價格變動影響後,以基期價格計算的GDP。一般來說,受通貨膨脹的影響,名義GDP增速大於實際GDP增速。但是,中國經濟近年出現通貨緊縮現象,名義GDP增速持續放緩(例如2025年二季度僅為3.9%,創2023年以來新低;而同期實際GDP則被宣布高達5.2%)。自2023年二季度起,中國的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公式為名義GDP/實際GDP*100)連續九個季度為負,且進一步擴大至-1.3%(見下圖)。
NIFD《2025年二季度宏觀槓桿率》報告截圖
而問題是,名義GDP增速下降,債務卻在增速,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國宏觀槓桿率飆升。反言之,如果名義GDP增速>債務增速,宏觀槓桿率就下降,這才是「降槓桿」的根本之策。
由此進一步分析,問題的癥結就出來了:中國經濟的更大問題,不是中國宏觀槓桿率飆升,而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枯竭了,宏觀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GDP增速越來越低,越來越難以借債來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債務總量已經進入加速階段,整個社會層面進入了以貸養貸的階段,債務經濟走到盡頭了。
三、中共政府稅收水平回到2019年,財政風險越來越大
宏觀槓桿率包括非金融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的債務餘額與GDP之比。
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NIFD報告指,2025年二季度為61.1%,比一季度下降0.4個百分點。這體現了中國的消費乏力。事實上,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早被透支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居民槓桿率從20%升到60%,美國用了40年(1949—1989)、日本用了24年(1964—1988),中國只用了11年(2009—2020),速度最快。在樓市泡沫破滅和經濟大盤動搖的背景下,中國人寧可存錢、也不願擴大消費。居民部門槓桿率的上升空間幾乎沒有了。
中國宏觀槓桿率的飆升,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和國企(民企在穩步去槓桿)。NIFD報告中的政府部門槓桿率,沒有包含地方政府隱性債務。NIFD報告中的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其中也沒有區分國企和民企。如果計入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國企債務,則真實的政府部門槓桿率會大幅增加。(根據NIFD數據,截至2018年底,中國宏觀槓桿率為243.7%,遠高於新興經濟體不到190%的平均槓桿率;其中,政府部門如果算上隱性債務,其槓桿率超過90%;國企加政府部門的公共部門槓桿率達140%,遠超私人部門103.9%的槓桿率,屬世界罕見現象。然而,2020年疫情以來,政府部門債務驟升,國企2022年後又開啟一輪加槓桿,兩者的槓桿率飆升。)
然而,與此相對立的,則是中共政府的稅收水平已回落到2019年了。根據官方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國稅收收入92,915億元,同比下降1.2%。這是個什麼水平呢?回到2019年。該年1—6月累計,全國稅收收入92,424億元,同比增長0.9%。
但請注意,2019年上半年中國GDP只有450,933億元,2025年上半年中國GDP已經高達660,536億元了。為什麼GDP增長了46%,而稅收收入卻原地打轉呢?難道是中共的稅收監管能力下降了嗎?當然不是。隨著「金稅工程4」的實施,中共稅收能力大幅增強。當局嗎?問題出在哪呢?主要是稅基減少了(當局所稱的「減稅降費」所占比例很小)。換言之,如「知乎」上一位網友所說:真實的社會產品和服務交換已經回到了2019年水平,即這幾年GDP其實是萎縮的。
一方面是政府和國企加槓桿,另一方面中共政府稅收水平明顯回落,債務風險大大增加。
結語
中國宏觀槓桿率高達300%,意味著一旦長期基準利率上升一個百分點,那麼中國需要多支付的利率水平就相當於GDP的3%。這表明經濟增長效率越來越低,債務違約的風險越來越高。中國的債務經濟已難以為繼。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