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28%非抗生素藥威脅腸道益菌

文/George Citroner 編譯/郭小卉

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看似無害的藥物也可能威脅腸道保護性細菌。(Troyan/Shutterstock)
人氣: 1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眾所周知,抗生素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但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是看似無害的藥物,如常見的過敏藥、抗抑鬱藥與荷爾蒙治療藥,也可能破壞腸道保護性菌群。這些細菌的功能在於抵禦危險病原體的入侵。

資深研究作者麗莎·邁爾(Lisa Maier)警告,這對老年人或身體脆弱者可能帶來特別大的風險。

看似安全的藥物 也可能有損益菌平衡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研究測試了53種非抗生素藥物,其中28%被發現會促進有害病原體(如沙門氏菌)在實驗室模型中的生長。這意味數百萬名患者面臨更高腸道感染風險。

邁爾指出:「其規模完全出乎意料。許多非抗生素藥物抑制了有益菌,而病原菌卻不受影響,導致微生物組失衡,使病原體占據優勢。」

具代表性的高風險藥物包含:
.克洛米酚(生育藥物)
.辛伐他汀(降膽固醇藥物)
.氟莫司汀(化療藥物)
.某些抗過敏藥

其中,抗組胺藥「特非那定」被發現削弱了天然抗感染的能力,在小鼠實驗中導致沙門氏菌感染更快發展,並使炎症加劇。

美國大平洋健康醫學中心內科腸胃科醫師大衛·普洛(David Purow)補充說,常見的抗酸藥如 Pepcid 和 Prilosec 也會增加腸道感染的風險。原因是胃酸減少,為有害細菌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環境。

腸道益菌遭壓制 病原菌趁機壯大

研究顯示,病原菌如福氏志賀氏菌(Shigella flexneri)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對某些藥物的耐受性高於有益細菌。這使得藥物在抑制有益菌的同時,反而讓病原菌更容易繁殖。

具體例子有:
.辛伐他汀、氟莫司汀、氯丙嗪(抗精神病藥)可促進志賀氏菌與大腸桿菌的生長。
.扎非魯卡斯特(哮喘藥)則抑制志賀氏菌生長,但卻促進大腸桿菌。

邁爾指出,即使副作用極少的藥物,也可能破壞腸道微生物的保護屏障。

這項研究補充了早前《自然》上的報導,該報導指出24%的非抗生素藥物(如抗病毒藥、抗精神病藥、減酸藥、化療藥與降壓藥)會抑制至少一種健康人常見腸道細菌株。

特定人群風險更高 需特別注意

這些藥物可能干擾細菌間的正常相互作用,影響有害菌營養來源,或削弱有益菌抑制病原體的能力。結果就是腸道防禦被削弱,感染風險上升。

特別容易受影響的群體包括:
.老年人
.慢性炎症疾病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有反覆使用抗生素史的人

內科醫師魯維尼·威傑提拉卡(Ruvini Wijetilaka)指出,這些人本就缺乏腸道菌群多樣性,健康更容易受到進一步損害。

益生菌與益生元可望成為輔助方案

專家提醒,患者不應自行停藥。普洛強調,可透過「有針對性的療法」幫助腸道恢復健康,如:益生元和益生菌。

不過,他也指出,每個人的腸道菌群差異極大,因此最佳治療方案需要個體化。

此次,研究局限在於體外實驗,可能無法完全反映人類腸道的複雜性。
且測試藥物與菌株無法完全反映真實世界的多樣性。

威傑提拉卡補充:「動物與體外研究對於理解機制很重要,但轉化到人類則相當複雜。由於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影響,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多樣性和變異性遠高於實驗動物。」

作者簡介:George Citroner 負責報導健康與醫學相關新聞,包括癌症、傳染病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他因一篇關於男性骨質疏鬆風險的報導,在2020年獲得了媒體骨科報導卓越獎。

原文 1 in 4 Nonantibiotic Drugs Linked to Disrupted Gut Health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凌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