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40歲金融女主管小貞(化名)長期操盤全球股市,長期熬夜盯盤壓力大,頻繁頭痛讓她靠止痛藥硬撐,但藥效愈來愈差,甚至每週得請1天假休養,就醫後才確診為慢性偏頭痛。醫師提醒,若每個月頭痛超過4天、止痛藥難以壓制或嚴重影響生活,應就醫避免惡化。

據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調查顯示,近七成頭痛患者需要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每月要請3天病假,即使勉強上班,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職場表現。
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偏頭痛是種複雜、具特定症狀的原發性頭痛,幾乎是中到重度的原發性頭痛,有患者一發作就是好幾小時,更因此影響工作出勤,引發職場的人際關係緊張。
張庭瑜表示,偏頭痛盛行於20歲至60歲青壯族群,正值生產力高峰,因此對職場衝擊不容小覷。典型的症狀包括,怕光怕吵、噁心、嘔吐,越動越不舒服,搏動性頭痛(感覺血管跟心都在跳)等,且逾四成患者是頭的左右兩邊都痛。
她提醒,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若一週服用超過2、3次,還可能導致「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效果愈差。若長期未治療,當連續3個月以上、每月有一半日子都在頭痛,就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治療難度更高。
張庭瑜說,為降低發作頻率,建議採取預防性治療,通常需持續6至12個月,才能穩定大腦功能,再依醫囑逐步減藥。
除了藥物,規律作息與運動同樣重要,醫師也建議,每週運動三次,並透過「頭痛日記」找出個人誘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強調,偶爾頭痛吃止痛藥無妨,但若頻率增加、藥效不佳或影響生活,就應及早就醫。◇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