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8月28日訊】專家警告,體內鐵質一旦累積就很難清除。鐵質與其它必需礦物質一樣,只有在適當範圍內才有益健康——過低導致缺鐵性貧血,過高則會危害心臟、肝臟與關節等器官。
案例分享:捐血幫助控制鐵質超載
我的朋友瑪莎(Martha)患有鐵超載症(血色素沉著症),需要定期捐血治療。她說:「越接近捐血時間,疲倦和關節疼痛就越明顯。」這源於鐵質在器官中的沉積。同時她還出現一些認知困難和情緒相關的症狀,如急躁易怒、容易哭泣等,這是鐵質在大腦累積造成的。
每次捐血後,鐵質水平下降,她的症狀便立即得到緩解。醫生建議她每月捐血,因此她不斷經歷著症狀惡化與改善的循環。
美國約有1,6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鐵超載症。最常見原因是遺傳性血色病,導致人體吸收過多鐵質並在器官中沉積。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害器官功能。
警訊症狀 40歲後需特別留意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鐵超載症狀可能潛伏多年,通常40歲後開始顯現,包括:
.疲勞或虛弱
.性慾減退或勃起功能障礙
.關節疼痛,尤其是手部和膝蓋
.肝附近的腹部痛
.皮膚變色,呈現古銅色、灰色或金屬色
這些症狀若被忽視,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嚴重併發症。
併發症風險:肝臟、心臟、大腦都可能受損
若不及時治療,過量鐵質會在全身器官累積,造成以下健康風險:
肝臟:沉積可導致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最終可能肝衰竭。
內分泌系統:累積在腺體中,提升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低下風險。
心臟與血管:鐵質沉積損害心肌,可能導致心臟衰竭;過量鐵質引發氧化反應,使男性心臟病發作風險約為一般人的兩倍。
腸胃:高劑量鐵補充劑易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
大腦:鐵質可穿越血腦屏障,產生自由基,導致腦部組織受損。研究顯示,鐵質累積者記憶力衰退更快,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相關病變。
治療與管理:放血療法最常見
早期治療預後良好,但治療不足或延誤會降低存活率。
靜脈放血術是主要治療方法,通常透過定期捐血實現。初診時醫生可能要求每週1至2次,持續數月,然後減少至每1至3個月一次,最終每年1至2次。放血治療能預防併發症,但對已出現的肝硬化或糖尿病等損害,則無法逆轉。
瑪莎確診前就有定期捐血的習慣,每次捐血後都感覺身體好轉。她的這個善舉,在病情嚴重到需要就醫之前,已經幫助她控制多年。
對於無法接受放血治療的患者,可使用螯合劑——一種能與鐵質結合並透過尿液排出的藥物,但效果不如放血治療。
飲食調整:避免過量鐵質與高風險食物
官方建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表示,患者應保持健康均衡飲食,無需特別限制鐵質攝取,因為飲食調整的效果遠不及放血治療。
血液學家丹尼爾·蘭道(Daniel Landau)醫師同意這個觀點,認為大多數血色病患者無需完全避免含鐵食物,適量食用牛排和綠葉蔬菜是可以的。
但他提醒患者應避免食用生的或未充分煮熟的貝類(可能引起嚴重感染)、含鐵和維生素C的補充劑(維生素C會增加鐵質吸收),以及飲酒(安全飲酒量未知,建議完全避免)。
專精於血色病的自然療法醫師埃里克·劉易斯(Eric Lewis)告訴《大紀元時報》,「在保持均衡飲食的基礎上,適度減少高鐵食物是合理的。」他指出,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素鐵更容易被吸收,因此可考慮適量減少。但他強調平衡很重要,極端避免某種食物可能導致其他營養缺乏。
天然輔助:薑黃、奶薊草與茶類
劉易斯醫師推薦三種可能有助排鐵的天然補充品:
.薑黃:含薑黃素,小白鼠實驗顯示能減少細胞鐵質並緩解發炎。
.奶薊草(Milk thistle):具保肝抗炎作用,臨床試驗顯示能減少鐵質吸收。
.茶類:綠茶及紅茶的多酚能結合鐵質,抑制吸收並減少放血需求。
鐵中毒原因:遺傳、補充劑與生活習慣
鐵超載不僅限於血色病患者。兒童誤食成人維他命可能導致鐵中毒,因此成人補充劑應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成人鐵超載的其它原因包括頻繁輸血、過量飲酒和某些肝病。由於許多非處方維他命都含鐵,服用多種膳食補充劑的人可能攝取過量鐵質。
Pure IV Utah創始人約瑟夫·洛佩茲(Joseph Lopez)告訴《大紀元時報》,「鐵中毒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發生。」他回憶到他的一位客戶同時服用綜合型維他命、補鐵藥片和強化蛋白粉,每日攝取近100毫克鐵質,這一含量遠超一般人所需的8-18毫克。
健康提醒:維持鐵質平衡才是關鍵
自然療法醫師蕾妮·楊(Renee Young)強調,目標是平衡而非完全消除鐵質。鐵質過少會影響氧氣輸送和神經傳導物質合成,過多則會引發氧化壓力,加速認知衰退。
她告訴《大紀元時報》「將血清中的鐵含量維持在參考範圍的中點,攝入營養品前檢測鐵含量,每3至6個月重新檢測,有助維持神經學上的安全範圍,一旦過量鐵質沉積在神經組織中,將更難清除。」
作者介紹:Mary West 是自由撰稿人,其作品曾刊登於《今日醫學新聞》、《今日小型企業》雜誌與其他出版物。她擁有兩個來自路易斯安那大學門羅分校的理學學士學位。
原文 When Iron Becomes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郭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