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華人子女不忘「根」 百年華僑學校在挑戰中傳承

人氣 146

【大紀元2025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王麗飛紐約報導)走進曼哈頓華埠,熙熙攘攘的勿街一如往常般熱鬧。而在街頭巷尾間,有一棟帶著厚重歷史感的大樓,靜靜地見證著這片社區的起落與繁華——那便是已有116年歷史的紐約華僑學校。這所學校自1909年創立以來,始終承載著社區的希望與文化的傳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它總能在挑戰中找到新的定位,完成一次又一次「完美轉身」。

紐約華僑學校在僑校禮堂共度聖誕節的活動。(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王校長對大紀元表示:「紐約華僑學校宗旨即是服務社區子弟、永續經營與主流接軌,為傳承中華語言及文化而努力。」她的話,既是承諾,也是信念。

華人遭歧視年代初創 讓下一代不忘根

根據史料,紐約華僑學校誕生於1909年,那是華人在美國面臨困難與歧視的年代。當時,清廷學部的一位特派員梁慶桂赴美,提出在海外辦學以延續中華文化的構想,獲得當時的紐約中華公所主席陳煥章的支持。陳煥章敏銳地意識到:唯有教育,才能讓僑胞的下一代立足於美國,同時不忘本源。

於是,華僑學校在勿街上的一所天主教堂中誕生。創校之初,學生僅二十人,但這小小的教室卻點燃了整個華人社區的希望之火。隨後,學生人數逐年增長,校舍也多次搬遷,直到1929年購得勿街64號市立108小學作為校址,僑校終於有了相對穩定的「家」。

對於早期的華僑而言,僑校不僅是孩子們學習中文的地方,更是凝聚社區的精神堡壘。在這裡,僑胞們寄託著對家鄉的思念,也找到了一種「在異國也能守護傳統」的力量。

黃金時期:移民潮下的全盛榮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新移民湧入紐約,唐人街迎來發展高峰。這一時期,華僑學校也步入最輝煌的黃金歲月——在校學生超過千人,週末課程更吸引多達兩千名學生報名。校舍走廊裡人聲鼎沸,中文朗讀聲、舞獅鑼鼓聲此起彼伏,整棟大樓宛如「小小中華文化城」。

那個年代,中文學校並不多,許多家庭不惜長途跋涉,從布碌崙、王后區,甚至新澤西、長島趕來上課。對華人父母而言,讓孩子接受中文與文化教育,是「根」的保障。

正因如此,華僑學校成為許多移民家庭的「第二個家」。不少畢業生後來成為醫生、律師、教師及各行各業基礎精英人士,更有人回到社區擔任校長或教師,把這份文化傳承接力下去。這些校友的成就,不僅是學校的驕傲,更見證了僑校教育的深遠影響。

華僑中文學校第七屆小學畢業生於1931年的合照。(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歷史高光:宋美齡蒞臨

民國32年(1943年)3月,正值二戰最艱難的時期,宋美齡女士赴美進行外交訪問,她專程來到紐約唐人街的華僑學校。當時的學校位於華埠中心,是僑胞心中的文化地標。

那一天,學校樓前掛起「全體華僑歡迎蔣委員長夫人大會」的橫幅,醒目的青天白日旗在街頭飄揚。警察嚴密維持秩序,記者與群眾雲集,萬人空巷,場面熱烈。

宋美齡走進校舍,親切問候師生,讚許華僑學校在艱難環境下仍堅守教育崗位,為僑胞子弟提供文化滋養。這一歷史瞬間,成為僑校發展歷程中的高光時刻,也深深銘刻在整個華人社區的集體記憶裡。

文化傳承 多元拓展

除了語言教學,華僑學校很早就意識到「文化是最好的橋梁」。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它不僅注重正體字書寫與文學經典研讀,還開設書法、國畫、舞蹈、音樂、舞獅、戲曲等課程。這些內容讓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沉浸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逐漸吸引了非華裔學生參與。中國新年舞獅、中秋書法比賽、孔子祭典……在僑校的活動中,中華文化不再局限於華人社區,而是走向了更廣闊的美國社會。

學校的鼓樂隊,參加全國性的文化慶典,獲獎無數,讓更多人親身感受來自東方的韻律與美感。

僑校的鼓樂隊不單聞名華人社區,在主流社會的名聲也絕不遜色。(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紐約華僑學校屢獲殊榮的鼓樂隊「深紅國王鼓樂隊」的歷史圖片。(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紐約華僑學校鼓樂隊成立於1950年代,是美東歷史最悠久、負盛名的亞裔鼓樂隊。(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校長王憲筠表示:「我們希望學生不只是學會語言,而是能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並把這份傳統帶到世界舞台。」

在美國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僑校已不再只是「中文補習班」,而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紐約華僑學校鼓樂隊秉持中華公所的理念,為發揚傳統文化和社區服務之理想而設置。(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紐約華僑學校鼓樂隊每年參與知名的社區及全國性的演出活動,並獲獎無數,受到民眾熱烈的歡迎。(圖片由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新挑戰:補習班興起、生源分散 從困境中翻轉

然而,進入21世紀,華僑學校也面臨新的挑戰。隨著紐約市公立學校陸續開設中英文雙語課程,加上社區內補習班的興起,學生來源逐漸分散。再加上疫情的衝擊,家庭經濟壓力加重,社會及行為模式改變、正規學校已經提供中文課程、中國城人口外移等相關因素下,僑校學生人數驟降至四百多人,與黃金時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面對困境,僑校選擇再次轉型。校方積極拓展網路課程,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廣泛的學生群體;同時加強與校友和社區的聯繫,籌集資源,持續推動服務社區子弟的重任,任重道遠為傳承中華語言及文化而努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僑校始終堅守「文化火種不能熄滅」的信念。六十僑團及歷任校董、校友慷慨解囊,前主席伍銳賢及曾偉康(現中華公所顧問),甚至將薪水全數捐出,或與四十年摰友雲吞公司創辦人黃青新成立畢業鼓勵金,或補助學費方式,永續資助僑校學生。

這種「取之社區,用之社區」的企業家精神,正是讓僑校能永續經營,延續百年的核心價值。。

百年老校 常青不老

今天的紐約華僑學校,座落於勿街62號中華大樓。這座五層樓高的建築,設有22間教室、舞蹈室、鋼琴室、室內運動場以及可容納450人的大禮堂,是美東規模最大的中文學校之一。

紐約華僑夏令營,歌舞足蹈展成果。(圖片由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它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部鮮活的「華人移民史」。從1909年初創二十名學生,到千人齊聚的黃金時代;從當時的僑胞自籌經費,到1967年獲得紐約州政府教育廳官方認證的永久立案的特許學校Absolute Charter School教育機構;從傳統課堂到現代網課……每一個階段,華僑學校都完成了與時代同步的轉型。

1929年,隸屬中華公所的紐約致公總分堂(現紐約洪門致公總分堂)派代表前往三藩市中華公所籌措辦校經費。(紐約華僑學校提供)

在這裡,孩子們學習語言,理解文化,塑造價值觀;在這裡,社區凝聚力量,守護傳統,共築未來。

116年來,紐約華僑學校用一次次完美的蛻變,詮釋了什麼叫「百年老校,常青不老」。它將繼續守護這份文化火種,讓中華文化在美國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開出更加燦爛的花朵。

責任編輯:鄭樺

相關新聞
親共者聯合國前舉血旗 民主人士喊:遞解出境!
紐約市電單車限速15哩 十月中旬實施
羊頭灣遊民所建案官司 華人屋主談判持續
假招聘真詐財 求職詐騙升溫 專家揭示常見陷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