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情】

雙城記|在紐約尋找香港失去的美食

文/曾蓮

人氣 272

【大紀元2025年09月03日訊】有些味道,短暫停留過一座城市,卻在消失後留下久久難以散去的記憶。香港人對美食的執著,從街頭小吃到國際餐飲品牌,總能在餐桌上找到一段屬於時代的故事。進軍香港逾40年的漢堡王(Burger King),山頂分店在8月31日結業後,只剩下香港機場禁區分店。

事實上,除漢堡王外,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式餐廳,如紅龍蝦(Red Lobster)、澳美客牛排屋(Outback Steakhouse)、得意妹(Wendy’s)和 出奇老鼠(Chuck E. Cheese),都在香港的商場與街頭留下過閃亮的身影,如今卻一一淡出。來到美國紐約,依然能在這片異鄉土地上,找回那些曾陪伴香港人度過青春、家庭聚會甚至生日派對的滋味。

快餐店「Burger King」山頂凌霄閣分店於8月31日結業。(蔡文昕/大紀元)

消失的火焰烤肉香氣

比起麥當勞與肯德基,漢堡王在香港的存在顯得曲折離奇。它在1980年代初次進駐,旋即撤出;2003年捲土重來,一度在港有超過二十間分店。然而,到2025年,山頂分店也宣告結業,全港只剩下機場禁區的一家孤獨門市。

許多人對它的記憶,來自那個與麥當勞截然不同的「火焰烤肉」味道。華堡(Whopper)的煙燻香氣,是它的靈魂所在。還有人鍾情於它粗身的薯條,覺得比競爭對手更有「馬鈴薯的味道」。

快餐店「Burger King」山頂凌霄閣分店於8月31日結業。(蔡文昕/大紀元)

漢堡王的誕生,本就是一段關於創新的故事。1950年代,兩位創辦人受麥當勞啟發,卻決心做出與眾不同的產品。他們發明了火焰烤爐,讓牛肉在火焰中穿梭烤制,保留焦香卻不失肉汁。華堡自此誕生,售價僅37美分,卻成為一代經典。

如今,在紐約街角的漢堡王分店,華堡依舊以巨大的廣告牌吸引顧客。點一份套餐,熱氣騰騰的漢堡與薯條上桌,仿佛能把香港那段短暫卻鮮明的快餐回憶召喚回來。

紐約時代廣場的紅龍蝦餐廳(Red Lobster)。(曾蓮/大紀元)
紅龍蝦餐廳內的龍蝦。(曾蓮/大紀元)

短暫閃耀香港的紅龍蝦

2019年,紅龍蝦(Red Lobster)進軍香港,銅鑼灣店甫一開幕便人潮不絕。店內七成菜式都與龍蝦有關,從牛油烤龍蝦到經典意粉,再到港式限定的避風塘炒龍蝦、黃金蝦,讓人感覺這間美國熱門餐廳懂得入鄉隨俗。誰料,三年後的一紙公告,宣告結束香港營運。

對於許多食客而言,這不僅是餐廳的結業,更像是一段美食緣分的終結。有人記得初次約會時的燭光龍蝦餐,有人懷念家庭聚會時孩子們吃得滿臉奶油的模樣。如今,這一切都只能留在照片與記憶中。

紐約時代廣場的紅龍蝦餐廳室內用餐環境。(曾蓮/大紀元)

紅龍蝦的故事其實更像美式餐飲的縮影。1968年,在佛羅里達州一間小餐館起步,它憑藉「人人都能吃得起的海鮮盛宴」迅速發展,甚至開創了全美第一個海產品分銷系統。它的廣告率先登上電視,吸引無數家庭周末前來用餐。這種「休閒餐飲」的概念,如同一場海鮮革命。

芝士龍蝦意粉。(曾蓮/大紀元)

走進紐約的紅龍蝦,依舊能聞到黃油與蒜香交織的氣味。不同的是,這裡沒有香港限定的避風塘炒龍蝦,卻能在時代廣場的霓虹下,點一份經典的龍蝦尾與起司餅乾(Cheddar Bay Biscuits),仿佛時光倒流。有人說,這一口是從香港銅鑼灣延伸到百老匯的一條食物記憶鏈,連接著兩地食客的味蕾。

連鎖餐廳Outback Steakhouse在香港的分店,2024年資料圖片。(吳睿略/大紀元)

牛排大亨見證香港經濟騰飛

「澳美客牛排屋」在香港的黃金時期,遍布九龍與新界。它以平價卻質量穩定的牛排著稱,搭配大份的炸洋蔥圈和濃厚的烤肉醬,總讓人覺得熱情澎湃。1990年代,不少家庭在週末專程去「Outback Steakhouse」聚餐,孩子吵著要甜點,父母舉杯共享牛排,那是一種屬於經濟起飛年代的集體記憶。

2024年,Outback宣告結束在香港的九間分店營運。消息一出,不少人感慨:「少了一個與朋友慶生的地方。」這間以款待(Hospitality)、分享(Sharing)、品質(Quality)、勇氣(Courage)、樂趣(Fun)五大理念經營的牛排屋,最終還是難敵市場變化。

但在紐約,Outback依舊活躍。走進紐約分店,你仍能點到熟悉的烤帶骨牛排,油花均勻,肉汁豐盈。餐廳的裝潢依然以「澳洲荒野」為靈感,木質桌椅、粗獷壁畫和寬敞座位,延續著那股「美式想像的澳洲風情」。

對香港人來說,Outback代表的不只是牛排,而是一種「西式餐廳親民化」的體驗。如今,在紐約重溫這份味道,既是懷舊,也是對往日家庭聚會的一次追尋。

美國布魯克林的Wendy’s招牌。(曾蓮/大紀元)

港人集體回憶「得意妹」

對許多香港人來說,Wendy’s的回憶帶著一絲模糊又親切的情感。1980年代,它以「得意妹」的名字初登場,那個扎著孖辮、滿臉雀斑的小女孩,曾經出現在中環、尖沙咀與灣仔的街頭。後來改名「雲狄斯」再戰,卻仍敵不過市場壓力,最終在2001年全線撤出。

與麥當勞相比,Wendy’s的定位較高,標榜用料新鮮。方形漢堡肉餅、海鹽薯條與霜淇淋Frosty,是它的三大特色。霜淇淋尤其讓人難忘——半冰半奶昔的質感,總在炎熱夏日帶來一口沁涼。

Wendy’s特價套餐。(曾蓮/大紀元)

在紐約,Wendy’s依然是大街小巷常見的快餐店。午後的店內,年輕人邊咬著方形漢堡邊滑手機,與二十年前香港學生的身影似乎重疊。對香港人來說,這裡不僅是補充能量的快餐店,更像是一種「平行時空的重逢」——那些在香港失落的紅白招牌,如今在紐約依然閃爍。

位於紐約法拉盛的Chuck E. Cheese。(曾蓮/大紀元)

出奇老鼠:兒童樂園的遺夢

如果說紅龍蝦是成年人的浪漫,那麼Chuck E. Cheese則是許多香港八九十年代孩子的童年樂園。1982年,它以「出奇老鼠薄餅樂園」之名登陸香港,帶來室內遊樂場與披薩的結合。那句廣告口號——「薄餅樂園開心地,出奇老鼠錫晒你!」至今仍有人能脫口而出。

Chuck E. Cheese店內設有遊樂園,食客可以帶孩子玩遊戲。(曾蓮/大紀元)

在那裡,生日派對有機械老鼠樂隊載歌載舞,孩子們在電子遊戲機前流連忘返,父母則在桌邊分享薄餅與炸雞。可惜,不到十年,它便撤出香港,把市場讓給後來的「歡樂天地」。

在餐廳一邊享用美食,一邊玩耍,是Chuck E. Cheese的一大特色。(曾蓮/大紀元)

如今在紐約,Chuck E. Cheese依然存在。走進店內,雖然許多機械人偶表演已經簡化,但孩子們的尖叫聲與笑聲依舊不變。對香港一代人來說,它不僅是一間餐廳,而是一種失落的童年回憶。

在紐約重拾香港的美食記憶

從紅龍蝦到Chuck E. Cheese,這些餐廳在香港曾短暫繁華,卻因市場競爭、租金高昂或飲食習慣差異而逐一撤出。有人說,它們的離開代表香港餐飲市場的殘酷淘汰;也有人覺得,正因如此,那些曾經的味道才更顯珍貴。

然而,在紐約,它們仍在。從時代廣場的紅龍蝦,到遍及各區角落的Wendy’s,從街角的漢堡王到郊區的Chuck E. Cheese,每一家店鋪都像一個食物時光機,把香港的過去與紐約的現在連接起來。

對旅居紐約的港人而言,這些餐廳不僅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像是一場味覺上的尋根之旅。當一口華堡入口,當一杯Frosty在口中化開,當披薩的香氣混合著遊樂場的喧囂,彷彿又回到昔日香港繁華的街頭。

食物有時候比語言更有力量,它讓我們在異鄉重遇故鄉,也讓香港消逝的餐飲記憶,在紐約這座城市裡延續、重生。#

責任編輯:李維真

相關新聞
首屆新英格蘭香港節開辦 薩莫維爾迎人潮
【漂流傳奇】香港咖啡師英倫創業記
【漂流傳奇】啡嚐人生:香港咖啡師的英倫創業記
從香港到墨爾本:茶餐廳「冬菇亭」再現舊日風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