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總理

史丹福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應北加州中華民國軍事院校校友聯合會邀請﹐11月18日在南灣文教中心演講﹐解讀蔣介石日記及其時代意義。她表示,從日記在胡佛研究院公開以來,大多數看過蔣日記的學者,包括中國大陸學者,都認為他功大於過。北伐和抗日是蔣的大功,他最大的過失是失去了中國,造成中國大陸數億人的痛苦。
蔣介石,曾被西方媒體評為遠東地區骨頭最硬的領導人,其性格堅強倔強,在日寇大舉入侵的時候奮起抵抗。在外國人看來,抗戰簡直是發瘋,可是他不畏強暴,寧肯戰死也不作亡國奴,其性格之堅毅可見一斑。尤其是抗戰前景最暗淡的時刻,連曾經的革命領袖汪精衛都投降了日本。其實汪精衛並不是一個怕死的人,他曾經刺殺清朝攝政王,也曾在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壯烈詩句。在我看來汪精衛只是對抗戰喪失了希望,再加上對權利的慾望才走上了投靠日本的路,也許在他看來,他也是在救中國,不過他也許不瞭解或者說不願意相信日本人的奸詐與無恥,以為他能夠帶給中國人民和平——沒有奴役的和平,然而事實正好與他所想像的相反。  
胡佛研究員:蔣公日記是認識中國新窗口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博士6月10日在舊金山慶祝黃埔建校83周年慶會上演講中表示,蔣公日記﹐數量浩大﹐曠絕古今﹐描述了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所主掌經歷﹑參與﹑決策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和人物。它不只是在於歷史的研究﹐它在中國當時有關政治思潮﹑國家發展﹑國際關係﹑國民黨內部的成長﹑社會的變遷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很多很珍貴的內部歷史資料﹐為世人提供了一個去認識20世紀的中國﹐了解21世紀的中國﹐甚至預期中國今後的發展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