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人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創作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一些最動人、最受喜愛的藝術作品。他的創作主題從神話題材——包括名畫《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和《春》(Primavera),到壯麗的宗教畫《聖母與聖嬰》(Madonna and Child)),還有包括美第奇家族成員在內的權貴肖像。
獨角獸是中世紀廣受大眾喜愛的神獸之一。在許多藝術創作媒材中,獨角獸都是熱門的題材,然而在手工編織的掛毯中,目前世界上僅有兩套已知以獨角獸為主題的系列掛毯存世。收藏在紐約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 in New York)的《獨角獸壁毯》(Unicorn Tapestries)是該博物館的著名館藏作品。可能較少為美國人所知的是,另一套也同樣是一件藝術傑作。
這座比利時教堂在建造時就有人稱這是「世界第八大奇蹟」(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聖嘉祿‧鮑榮茂教堂(St. Charles Borromeo church)是早期宏偉的巴洛克建築之一,也是西北歐最早建造的巴洛克式教堂。由於造價昂貴,負責建造的安特衛普 (Antwerp)耶穌會士,不得不緊縮預算。
1144年,法國建成了聖但尼聖殿(Basilica of Saint-Denis),成為哥特式建築的全球典範。約莫25年後,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格傳入歐洲文化的邊緣地帶。位於西班牙阿維拉(Ávila)的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Savior)由此誕生,成為西班牙最早的哥特式建築傑作。
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在其「虔心之美:館藏猶太禮儀藝術展」(Intentional Beauty: Jewish Ritual Art From the Collection)中,探討了猶太家庭和會堂中「猶太教文物」(Judaica,指猶太人的藝術與物品)的美感與精湛工藝。
自5世紀初以來,身披藍衣的聖母像一直是西方藝術的重要題材。歷史上,最優質的藍色顏料價格高昂,甚至比黃金還貴,將其用在聖母瑪利亞身上體現了對她的尊崇。而最能彰顯瑪利亞與這種色彩關聯的畫作,或許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安東內洛‧達‧梅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的《童貞女領報》(Virgin Annunciate,又譯:聖母領報、天使報喜)。
走進位於紐約中央公園西側的紐約歷史學會博物館(The New York Historical)的四樓展廳,彷彿進入一座以光影交織的夢幻世界。其常設展覽蒂芙尼燈藝廊(Gallery of Tiffany Lamps),展示了百年前紐約工匠的精湛技藝,述說美國工藝文化中一段精緻、創新與堅持的歷史,也是代表美國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亞當斯縣的葛底斯堡國家軍事公園(Getty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占地5,700英畝,其間的1,328座紀念碑、紀念物、標識和牌匾時刻提醒著我們,在1863年7月1日至3日的三天激戰中,北方聯邦(the Union)和南方邦聯(the Confederacy)各自陣亡多達三千多名士兵。
1418年8月19日,意大利佛羅倫斯頗有財勢的羊毛行會(Arte della Lana trade guild)舉辦了一場建築設計大賽,獲勝者將為聖母百花大教堂建造穹頂,最終由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拔得頭籌,他設計的穹頂於1436年完工,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大型建築工程。
1710年,沙王彼得大帝(Tsar Peter the Great)把今日聖彼得堡南部市鎮普希金(Pushkin)當作禮物贈予妻子葉卡捷琳娜(Catherine)。最初這片土地的開發進展緩慢。13年後,第一棟住宅終於在此建成,那是一棟擁有16間房的簡樸鄉間別墅。然而到1700年代末,別墅的規模已擴大到原來的10倍以上,成為俄羅斯最宏偉的建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