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4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台湾台北报导)美国政府对全球发动对等关税,加上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政策方向,加深台湾产业可能被掏空的疑虑,不过,台新金首席经济学家李镇宇说,乍听之下好像很绝望,但台湾并不是第一次面对类似的情况,“台湾不大,但只要抓对节奏,转得比别人快,就有机会不只撑住,还能超前。”
李镇宇说,时间倒转回2001年,那是中国刚进WTO的时候,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从纺织、家电、玩具到电子代工,一个个原本由台湾主导的产业基地,一夕之间都跑去苏州、东莞、昆山设厂。
他说,还记得当时媒体不断警告“台湾产业空洞化”,但台湾没有走回头路,而是选择了独自升级的路。
李镇宇说,并不是每个产业升级的政策都很成功,例如政府推动了“两兆双星政策”,客制化半导体的晶圆代工是成功了,标准品大量生产的面板和DRAM却以失败告终。
他说,那时想要带动的生技医疗,虽有开花,但尚未结果,不过也看到台商产业升级的专长,包括:客制化、少量多样、设计与制造融合的弹性生产。
李镇宇说,如今再次面对类似的情境,现在美国要进口替代、推动本地生产,“台湾的回应不能是抱怨,而是问自己一句话,我们在哪个价值链的位置是不可被取代的?”
“答案其实很清楚。”他说,台湾不能只做代工,更要掌握技术与关键节点,可以把厂设在美国、墨西哥,但研发、制程 know-how、关键材料的配方,这些得留在自己手上,“这就是我们当年留在台湾的核心价值——设计在台湾、制造在全球。”
李镇宇说,美国现在推进“内部制造、减少进口”,意思就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在搞自给自足的战略。对台湾这种出口占GDP比重超过六成的经济体来说,这听起来像个灾难,但其实2001年我们也遇过一样的困境,当时中国吸走台厂、也取代我们变成他人代工的对象,外需短时间内下滑,整体出口成长乏力。
他说,当时台湾政府做了两件事依然值得现在的政府参考:一是加大公共建设投入,二是推动数位生活基础建设。那时用“五年五百亿计划”启动基础建设,用“e-Taiwan计划”把电子政务、宽频上网推进到全国,结果不只是拉动投资与就业,也为今天的数位产业打下基础。
“今天的我们面对同样的局势,就得重新问自己:有没有新的“内需”可以创造?我们不一定要等国外订单来,而是要自己做出新的需求来撑住产业链。”
李镇宇说,2001–2007年间,还有一件事情非常关键,台湾面对中国的开放是有节奏的。一方面允许台商去中国设厂,另一方面又禁止八吋晶圆厂落地中国,“现在回头一看,这几乎是后来台湾的保命符。”
他说,现在台湾一样面对美国的压力,除了必须配合美方重组供应链的要求,另一方面,把技术根留在台湾,甚至加强与东盟、印度、日本的供应链互动,分散风险,这也是台湾必须持续推动的。
李镇宇强调,美国筑墙是结构性的转变,这会改变全球贸易模式。但回头看2001–2007那段时间,台湾早就走过一次“大国崛起、台湾边缘化”的过程。
他说,重点不是谁崛起,而是台湾怎么定义自己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当中国崛起时,台湾从劳力转向技术;当美国筑墙时,台湾就该从出口导向转向创造需求与价值。◇
责任编辑: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