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七碗茶一碗一层境  卢仝《七碗茶歌》仙境真在茶水中?
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原题《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称《玉川泉歌》)道出了饮茶的层次达到空前清虚之境,不仅代代传诵,还流传到东瀛日本影响日本的茶道,卢仝的“茶仙”之名也在茶史上千古留名。卢仝的《七碗茶歌》成为茶和茶诗文化的代表经典,不仅拓展了茶世界达到天仙的境界,更丰硕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内涵与高度,同时肯定了生命精神境界升华的可贵。
一碗清茶巧对七弦妙曲  妙趣茶联下文大有文章
一些名士围绕着“茶”产生许多有趣的文学作品和故事,茶对联是最接近俗民文学的一种。“一碗清茶 解解解元之渴”,这下联如何对呢?
三癸亭收录千年前一段光彩文史 不负为天下第一茶亭
爱茶的人也爱山水,爱产茶的好山好水,也爱在好山好水间饮茶、吟诗作对,于是就有了“茶亭”的诞生。追问“中国第一茶亭”的历史,可以上达千年前,它有个奇特的名称叫“三癸亭”。“三癸亭”和“茶圣”陆羽有着深切的渊源。陆羽著述了千秋第一茶书《茶经》,而“中国第一茶亭--三癸亭”也是因他而生。“三癸亭”缔造的这一段历史茶话,在中国茶文化中显然是难以磨灭的。
清末福尔摩沙茶 从珍贵历史影像看百年台茶生产旅程
台湾茶在19世纪清末到日治时代风靡欧美。当时欧美人士对于香气迷人的“福尔摩沙乌龙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无限好奇与想像,一箱箱绘制精美的乌龙茶,从东方国度远渡而来,价格高昂且抢手。
茶知识:一两黄金一两茶  四月天怎样喝好茶?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诗坛奇葩宝塔诗 仅55字层层展开茶道的境界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陆羽不随凡俗  开启中华茶道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这些茶的雅号您知道吗?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香港凉茶趣谈:凉茶不“凉” 龟苓膏最初功用非“清热解毒”?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香港凉茶趣谈:六七十年代凉茶铺吸客奇招 广播电视点唱机成一代人回忆
(接上文) 上期的“凉茶趣谈”讲到本港绝迹的“生鱼野葛菜”缘由,湾仔凉茶铺取名“卑巴桶”的原因,今期文化专题,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回顾凉茶店趣闻。从早期的路边摊到入铺,自六、七十年代起,凉茶铺就不断推陈出新,各出奇招...
香港凉茶趣谈:本港绝迹的生鱼野葛菜 湾仔凉茶铺缘何取名“卑巴桶”
入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凉茶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作为粤港澳三地的传统饮品,隐藏在凉茶背后其实有不少趣味故事。剖析凉茶的发展历程,也能一窥香港社会的演变。文化系列专题“凉茶趣谈”,邀请到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就其近年来走访凉茶铺的...
带你认识六大茶系
六大传统茶叶有哪些,以及如何正确泡制它们?通过了解茶叶和泡茶的艺术,你可以发现这六种茶叶背后都有各自的魅力,并品味这些已流传数世纪的滋味。
茶道艺术的空寂之美 耐人追寻的茶香味
茶道之美、茶道之境都可以在泡茶、奉茶、品茗之间求得的,除了人、茶、器外,无需茶席的布置、无需服饰的搭配、无需佐以什么音乐。茶的冲泡与供奉已表现了看得到的美感与境界,茶的品饮已表现了看不到的香、味与茶性的美感与境界。
泡茶奉茶品茗 茶道艺术中的自然美学
茶人除了要具备茶学的基本功底,对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宗教、哲学诸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修养,尤其是抽象艺术,这样才能融合泡茶、奉茶、喝茶、品茗环境成一件新的艺术作品,并从中创作出让自己与参与者都能享用的茶汤境界与茶道氛围。
半桶“南零水”的传说
能分辨出不是南零水或许不难,能辨别出是江岸边的水就不容易了。特别是二者混合竟不相融合,大概就是生命一面的表现吧!与“井水不犯河水”异曲同工。因为它们是不同生命的一部分。
中华茶道之华 唐宋明三代人怎样喝茶?
唐、宋、明三代都是中华饮茶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茶之神、茶之韵、茶之趣的影响直至今日。你知道唐宋明各代的古人是怎么做茶、饮茶的吗?体现了中华茶道的哪些特质特色呢?
中国人饮茶的同时,时时观照生命、处处洞察心灵。从茶而生的“茶联”,提升了茶的精神层次,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绝。
穿越茶画懂茶文化 明代一煎一泡开新局
茶事走过了唐、宋的鼎盛时期入了明代,也步入精备的境地。明代在饮茶法上展开新的里程碑,洋洋大观,丰富的内涵为人津津乐道,也为今人所继承。
回文诗是汉语诗文中的奇葩,语言世界中的妙境,神传文化带来的丰富的妙境绝趣。“空花落尽酒倾缸,缸倾酒尽落花空。”这样的回文茶诗,泛起茶禅一味的悟境。
【文史】宋朝建盏衬点茶 天价也难得
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宋朝新巧精致的“点茶”发挥到了极致,成了全民的茶游戏。这其中,建盏扮演着什么关键角色?美在何处?
穿越茶画懂茶文化  宋代怎样斗茶?
“斗茶”怎么斗?从茶画中,可以看到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从宋代茶画中,一起来认识宋代的斗茶文化,品味其中高标的饮茶美学。
紫玉金砂(3):紫砂的前世今生
紫砂并非是一般泥土或陶土,目前已知唯一的紫玉金砂——宜兴丁蜀紫砂矿来自黄龙山紫砂矿。常听到有本山与外山矿料,有何大不同,如何区别呢?
紫玉金砂(2):宜兴紫砂矿源探究
世上唯一的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是的,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标志、文化地标,自明代以来盛放紫砂壶与茶文化的繁花,繁华几百年于今未谢。随本文去穿越宜兴紫砂矿源。
从茶画中,可以看到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盛放”的朵朵芳葩;更有趣的是古代茶画也可说是茶史的“别传”。茶画写真纪录了茶文化,让我们能在趣味中去认识古代的茶文化。先来认识唐代之前和唐代的茶文化。
紫玉金砂(1):紫砂文化渊源
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物,还集绘画、诗文、书法、印款、雕塑等艺术于一身,显示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希望从头说起,从各种角度说说紫砂的过去以及现在。
组图:茶道当红 茗园世界茶博览会首尔登场
2019年8月8日,2019茗园世界茶博览会在韩国首尔Coex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博览会由韩国茗园文化财团、韩国茶叶学会联合主办。
紫砂携茶而美 如何鉴别紫砂壶?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内敛古朴的紫砂壶与茶文化,在泡养间根脉依存,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陶冶人们的心灵。近20年来在商业利益挂帅下,传统紫砂文化早已被抛诸脑后,想买真正的紫砂壶,必须具备相关辨别常识才行。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之《歌》展现了什么生命之道?陆羽一生中探索学问、穷究事理如何实践“精行俭德”的茶精神?才子耿湋赞美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一生兴趣闲雅著作许多种类的书,为何只留下一本《茶经》?
回文诗入了茶联,成了回文茶联,一言两语、前启后和就点出店家的“气色”、特色,意蕴流长往复,令人难以忘怀。这一联回文茶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却是让人不堪回味!
品好茶、云南特色茶俗“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好茶、好品味,讲究身心三回味。从品茶说人生!三道茶,蕴味无尽;茶水里,碗转苦甜合五味,吃苦励志!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