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花的傷痕

作者:青松
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曾經的傷痕已變成最美麗的花紋,裝點我們的人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47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公園散步,看到一株叫不上名字的花。花朵雖然不大,但紅豔的顏色十分吸引人,我上前觀看。

這株花長得隨性卻有詩意,枝條向四面八方延伸,整體呈現出圓圓的形狀。橢圓形的綠葉生長茂盛,襯托著小小的紅花,自成風景。不過,這株花最與眾不同的,是枝幹上均勻分佈著白色斑點,好像一種淡雅的點綴。

印象中,花的枝條多數呈綠色或暗綠色,很少見到花紋裝飾。枝條的存在,主要為花與葉提供支撐與養分,所以經常沒有那麼精緻。賞花者主要關注的也是花與葉,很少去看枝條。而眼前這株花的枝條,讓我不由自主地凝視。

一串串白色的斑點,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做什麼用的呢?這與眾不同的存在,比花朵還吸引我的注意。我拿出手機查詢,網上說有些花的枝條長斑點是因為生病或蟲害。眼前的花十分健康,葉子碧綠,花兒紅豔,絕對不是生病的模樣。

除了蟲害,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葉子凋落留下的疤痕。我觀察地上,的確有部分黃色的落葉。再看葉柄的形狀和枝條上白斑的形狀,兩者完全匹配。那一瞬間我明白,枝條上的白斑其實是葉子努力生長與代謝的痕跡。

這株花的活力與美麗背後,其實是內在不停歇的生長。葉子從剛長出時的稚嫩,慢慢成熟舒展,等到略有乾枯時便會落下,回歸大地。正是有這樣一圈圈的迴圈,我們這些遊人才能看到這株始終靚麗的花。

葉子的凋落,原本是有些傷感的事,想不到卻成就了另一種美麗。這讓人思考良久。生活中誰不嚮往陽光明媚、歲月靜好,但沒有人的生活可以一直避開風雨。經歷磨難與失去,是我們每個人在某些時候都必須面對的。那些傷與痛或許要很久才能平和,或許平和之後仍會留下痕跡。但是,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曾經的傷痕已變成最美麗的花紋,裝點我們的人生……@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的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傷害。如果人們能像這顆榆樹一樣,默默的包容這些痛苦,傷害也會逐漸的成為生命成長的特殊養分。包容的心會使人從這些傷害中,獲得額外稀有的財富,充實自我的身心。
  • 我停下腳步,默默望著她,時間倏然靜止在這一刻,吵雜的人聲、火車引擎聲瞬間消失。她像得到什麼感應似的,突然望向車內的我,然後,我們四目交接……
  • 生活在21世紀的快節奏都市中,我們終日被社交媒體、新聞輿論和繁忙的排程所困,為了生活疲於奔命。如何在完成每一件事務的同時還能維持良好的心理平衡狀態,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任務。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正確應對不時湧現的負面情緒,提升自控力,從而掌握個人命運、邁向成功呢?
  • 父子
    一旦我們拆解對於自我的外在觀點,也就是外面世界投射在我們身上的要求和期待,剩下的那個我,內在的自我,本心具足,無需向外而求。經歷痛苦不安,我們可以選擇不要沉溺其中。就算失敗,我們也可以安然度過情緒風暴。我們的想法可以成就很多事。讓我們給它們足以展現美好的空間。
  • 其實,所謂的「善行」很簡單,就如早晨微笑打招呼,樂意分享自己的咖啡隨身包,順道幫同事拿傳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就已經在點點滴滴養成善良好習慣,
  • 2023年7月25日,黑龍江齊齊哈爾34中學門口,擺滿了悼念品。(VCG/VCG via Getty Images △)
    【11個生命的離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怎樣的傷痕】很多外賣騎手在學校門口來來往往,把零食打開,把奶茶插上吸管。從這個細節裡你一下子意識到有那麼多人在為此傷悲,你也意識到大家心裡有多疼,想著要給孩子們拆開包裝,然後你才會意識到11個生命的離去,這件事情對整座城市帶來了怎樣的傷痕,大家的痛苦無可言說。哦對了,有句話我覺得說出來很殘忍,之所以祭奠用的是奶茶和零食,是因為她們是孩子。而且是平時不太被允許吃零食喝奶茶的運動員。——@紐太普同學
  • 小時我們大都被庇佑 總有人為我們擋風雨 總是想 歲月本就該如此美好 長大了 獨立了 勇敢走入人生的浪潮
  • 康斯特勃留下了名作《乾草車》(The Hay Wain),這類風景畫謳歌田園生活,人物並非畫中焦點,而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在這些繪畫中,人物與更宏大的風景進行著互動。遙遠的景深和壯觀的雲彩占據顯著位置,似乎要在畫中人物開始忙於農事之際,喚起他們對更宏大存在的感受。
  • 宋代有多繁華富庶就有多雍容風雅,不必說「四大發明」獨占三項, 「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李清照的「漱玉詞」 婉轉千古,但只「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仁宗一朝就群星璀璨,范仲淹、富弼、韓琦、包拯、歐陽修、文彥博……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