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情緒如何治癒或傷害你的身體

文/Sina McCullough 編譯/柳嵊濤

情緒能對我們的生理產生重大影響,它既會帶來健康,也可能導致死亡。(大紀元圖片、Shutterstock)
人氣: 2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狀態——譬如當我們感到尷尬時臉頰會發紅,緊張時手心會出汗,情緒激動時心跳會加快。但情緒真的能夠殺死一個人嗎?

我直至親眼目睹母親從十多種慢性病中康復,卻在數個月後去世,才真正理解情緒是如何左右我們的身體健康的。

從瀕死到奇跡般康復

幾十年來,我母親一直承受著慢性病的折磨。她在二十多歲時被診斷出腎病,隨後逐漸發展成一系列令人望而生畏的疾病:心臟病、2型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關節炎、皮膚癌、胰腺炎、癲癇,以及結腸息肉。

有一段時間,15種處方藥左右著她的日常生活,醫院就診近乎成了常態。我們全家長期籠罩在焦慮之中,時刻準備應對下一場危機。

然後,悲劇發生了——我的繼父、她多年的伴侶去世了。在悲傷的重壓下,母親搬來與我同住。那時,她移植的腎臟已被醫生判定為失敗了,她的主治醫生也徹底放棄了康復的希望。但我不願讓這成為她人生的最後一頁。

我決心要改寫她的命運,並為此對她採用一種整體療法。我調整了她的飲食結構,補充膳食營養,加入輕柔的運動,並給予她儘可能多的情感支持。

在短短七個月內,除高血壓以外,困擾她幾十年的病症幾乎全部逆轉,且當時她只剩下三種藥物需要服用。儘管她仍在服用兩種降壓藥,但劑量已大幅減少。

雖然她已年過七旬,但身體狀況卻達到了過去五十年來的最佳狀態。她的醫生們都驚訝不已——所有的檢測結果都顯示正常。她體內沒有任何疾病或炎症的跡象。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她卻去世了。

當心碎變成真實的病痛

在我繼父去世周年的那天,我母親因突感劇烈胸痛被送往急診室。醫生診斷她患有壓力性心肌病——通常被稱為「心碎綜合症」。

儘管她幾乎不再依賴任何藥物,但她的高血壓依然存在——這是悲傷影響身體健康的無聲證明。

她從醫院回家後,我便更努力地去支持她的情緒健康——聘請心理輔導員、能量療癒師,甚至幫她找到了一位朋友。但最終,她的心臟仍無法承受那份無法逃離的巨大悲痛。

從破碎的心中汲取的教訓

我母親的故事既是希望的燈塔,也是一個警示的故事。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她坦白說她渴望死亡,以此能在天堂與其丈夫團聚。儘管她的靈魂渴望離去,但她的身體在得到正確康養時,仍展現出驚人的自愈能力。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身體上的治癒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滋養我們的心靈與思想,從而擁抱我們的全部。

信念的科學:安慰劑與反安慰劑效應

信念會改變你的情緒狀態,並進而影響到你的生理狀況。

設想一下,身體在服用一個糖丸後恢復了健康。這並不是魔法,而是信念的力量,也被稱為安慰劑效應。當我們確信某種治療方法能奏效時,我們的身體會激活固有的自愈過程。我們所需做的便是相信。

斯坦福大學一項在2018年的研究驗證了信念能實時地塑造我們的生理。研究人員在參與者就餐之後,測量了他們血液中一種叫做「瘦素」(leptin,又名瘦蛋白)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以發出飽腹信號。一週後,研究人員告訴部分參與者,稱他們擁有一種保護基因,能夠防止肥胖——即便他們實際上並沒有這種基因。隨後,這些參與者再次食用了同樣的一餐,其瘦素水平也又一次被測量。那些認為自己擁有保護基因的人,其分泌的飽腹荷爾蒙是對照組的兩倍半——即使其中一些人並沒有這類基因。

僅僅相信自己在基因上受到保護,就能引發可測量的生理變化。參與者的信念超越了他們的基因。

另一方面,消極的信念也同樣強大——這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心臟病學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之一,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報告稱,在具有相似風險因素(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女性中,那些相信自己易得心臟病的人,其患病並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是那些不抱有此種信念的人的四倍。

當我們的思維專注於疾病時,我們可能會不知不覺便引來了它。

你在傾聽你內心的智慧嗎?

我母親的故事提醒我們,在生命的微妙平衡中,內心的低語與飲食、運動以及任何補充劑及藥物同樣重要。有時,最強大的療癒來自內心——我們如何處理悲傷,以及我們對自己健康的信念。

當你在人生道路上前行時,無論是與慢性疾病作鬥爭,還是應對失落,亦或是追尋更有活力的生活——請記住,你的思想與情感是你強大的盟友。

我們時刻都有機會利用這種內在的力量。對自己說一句善意的話,短暫停下來並感受情感,甚至刻意改變視角,都會引發體內的連鎖癒合反應。

在她離世前不久,我母親給了我一段建議並至今在我心中迴響。當時,我因平衡家庭與工作而感到不堪重負,她注視著我的眼睛道:「不要把一生浪費在擔憂上,因為最終它並不重要。享受與你的孩子和丈夫在一起的時光,這才是重要的。給予他們充足的愛,因為到最後,最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愛。」

她的話穿透了來自日常壓力的噪音,提醒著我們,最有效的療癒往往來自於我們情感生活的滋養。

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壓力和無休止的產出往往主導一切,而她那至簡的真理提醒我們要尊重內心——我們的本我。希望她的話語會激勵你將更多的愛與笑容帶入日常的生活。你也許會像我一樣發現,最深邃的療癒就潛藏在你內心的深處。◇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en Belief Becomes Medicine: How Emotions Heal or Harm Your Body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