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怨討債 少女患心痛病 幸得神佛庇護擺脫困厄

文╱杜若
北宋少女連做奇夢,得知某一世欠下命債,在元豐元年被人追著討債。圖為清 費丹旭繪《十二金釵圖》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3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北宋少女連做奇夢,得知某一世欠下命債,在元豐元年被人追著討債。幸得神佛相佑,教她解脫的辦法,最終得以擺脫困厄……

宋朝時期,趙郡有一女子,名叫李如璋。有一年,她乘船出行,一天將船停靠在僧伽佛塔之下過夜。當天晚上,她夢到有人教她改名「昭德」。昭德意即宣揚美德,聽起來涵義實在不錯,於是她改叫李昭德。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甲寅年)春天,李昭德隨父親在曲江設司封(官署名,掌封爵、贈官、宗室諸親及命婦奏蔭、承襲等事務)。那一天,她夢到一位婦人,年紀約有三十歲,圓圓的臉龐看得很清楚,但身形卻無法辨識。那女子說:「妳欠我一命,到了戊午年我必要找妳報仇。」

不久之後,在同年九月,李昭德又做一夢,這回夢到一位神女從空中飛下,指著昭德說:「妳的母親把『九五齋行』做了一遍,妳現在正好努力修行。」

她不理解「九五齋行」是什麼意思,向他人請教,也沒人能說清楚。從此以後,她把心思放在敬神拜佛,祭祀先祖等事情上,不再看重世間俗務,就這樣過去了二年多。

有一天,她的母親憤怒地說:「妳這孩子都不想嫁人,日後我死了也不會瞑目的。」昭德孝順母親,怕她再生氣,於是從早到晚整天忙於女紅。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戊午年)仲冬十五夜裡,李昭德夢到了先前在曲江時夢到的那名婦人。那婦人說:「我來了,妳欠我的債也該還了。」說著拿著一個東西向昭德的心口刺過去,從此昭德得了心痛病。

這病來得奇怪,無論針灸艾炙湯藥,還是求神問卜,祭祀作法,李家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都治不好她的病,而且昭德的病越來越嚴重。她的父母終日哀傷憂心,實在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就在家人不再抱有希望時,那一天,李昭德夢到一位女子,身邊跟著許多侍女,猶如一位貴人。她仔細一看,這貴女正是先前夢到過的那位神女。

神女說:「妳到現在都沒有領悟到我說的話,這下該怎麼辦?」昭德惶恐,懇請神女慈憫,施手相救。神女說:「這件事我解決不了,惟有佛陀能救你。」隨即,帶著昭德去拜見佛陀。

昭德隨她來到一處神殿,那裡莊嚴肅穆,不似凡間景觀。昭德跪在佛陀面前,哭著說明自己的來意。佛陀說:「這一世冤怨相逢,被人討債,須要彼此摒除俗念,息滅惡行,應當自省自悟。」

昭德說:「可是累世罪業糾纏,就像根系一樣牢固,如何能夠頓悟?」佛陀說:「眼下你如此危難困苦,怎麼還不醒悟?」

昭德苦苦哀求,請求點悟。佛陀慈悲地說:「妳只要發下菩提心,用妳的餘生供奉佛、法、僧三寶,才可以解脫苦厄。不然的話,到妳二十五歲時,討債的還會再來,到時候即便是我,也對你無能為力。」

繼而,佛陀為她作法,用手在昭德的脖子後旋繞三匝後,說:「我為你解除冤仇,妳可以安心地回去了。」

昭德醒來後,果然心痛病就去得差不多了,而且很快就痊癒了。從此以後,昭德修心修身,約束自己的言行,不再吃腥羶之物,就連閨閣女子常用的粉黛、五彩華麗的絲織品也都禁絕了。她一心一意地修自己的心,堅持不懈地清理雜念,清洗自身業力,那些追著她討命債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過。@*

事據《投轄錄》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被噩夢纏繞時,鬱鬱糾結。一旦走出,那一切便再沒有什麼影蹤。如果可以這樣徹底擺脫夢境,那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完美,那些噩夢的源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徹底放手呢?想來應是一樣的道理吧。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他進了屋內,看見男嬰,心裡一驚,「這孩子好面善啊!」他又想了想,「不就是剛剛的夢中人嗎?」
  • 清朝道光年間,在北方有一本廣受歡迎的小說,名叫《問廚子》,講的是發生在大興縣的一樁命案中的所謂「殺人犯」,是如何沉冤後得以昭雪的故事。故事中巧破迷案的是大興縣的縣令林靖光。
  • 僧人一齊動手拆掉泥封打開殿堂的大門。門剛一打開,只見有七隻鴿子從殿堂裡面飛出來,一直飛出寺外。僧人們急忙進到殿堂裡去看。只見殿堂裡的四面牆壁幾乎都彩繪完了,只乘下西北邊的牆壁還沒有繪完。
  • 在現代漢語中,形容一個人眼光敏銳、看得遠,常常用「千里眼」作比;形容一個可以聽到很遠聲音的人,常常用「順風耳」來稱謂。事實上,在民間傳說中,「千里眼」和「順風耳」可是一對司職觀察遠方情況、探聽消息的神仙。
  • 藝術作品是帶有信息,帶有力量的,在另外空間中藝術作品裡的信息是活的,是可以影響人的。所以人類應該去創造正統的美好的藝術作品。
  • 宋之問是唐代詩人,他與另一詩人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是唐朝近體律詩的代表人物。
  • 巧的是,公子摔下馬時,正好碰上老和尚靈魂。這番靈肉合一後,世家公子便慢慢地甦醒過來。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祖父、父親被貶謫到黑龍江時,方觀承還只是個少年,但他與兄長每年輪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親,徒步往返萬里。有一年,他輾轉先去了浙江寧波,打算找一個富裕的親戚借點錢再北上。
  • 王七收下師父給的盤纏,準備離去時,道士提醒他說,「你回去以後,要好好的修身養性,否則這套本事就不靈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