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死不降共的李民彝將軍以及在岳飛故里的一段抗戰故事

文/仰岳
李民彝將軍(背景圖shutterstock,Chatgpt AI人物/大紀元合成)
李民彝將軍(背景圖shutterstock,Chatgpt AI人物/大紀元合成)
font print 人氣: 11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宋金交戰那一段悲壯的歷史已隨流水而去,是非成敗的恩怨轉眼已成空,當年的英雄岳飛雖已逝去八百多年,然而他留下精忠報國的精神仍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直至今日。

在近代的對日抗戰及國共戰爭中,岳飛故里(河南湯陰)先後發生了兩段冥冥之中似乎有著關聯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李民彝將軍,他於1897年出生於湖北應城,早年畢業於南京儲才書院法律系,但棄文從武,投身於國軍部隊任職,以其法學專長歷任祕書、視察員、縣長、陸軍新編二師少將新聞處長等職位。

他不只參與了1915年12月的討袁戰爭、1917年7月的護法戰爭、1926年至1928年間的國民革命軍北伐等諸多戰役,對日抗戰爆發後,也隨部隊參與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等二十餘場戰役,實戰經驗豐富。他非正規軍事學校出身,但以其法學及文職專才任政戰工作,在部隊中他建立了防共通訊網,還成立三民主義研究會,用以強化官兵的精神教育,因而共軍很難滲透他任職的單位。

對日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雖將共軍編入作戰序列,但是共軍卻聯合日軍與國軍為敵,在背後除了滲透破壞國軍內部外,還不斷以武力攻打國軍部隊,使得國軍的抗戰工作極為艱困。1940年初,新編2師先後於山西省境內遭共軍多次突襲,損失慘重,李民彝也在戰鬥中不幸失去左眼,因而調職胡宗南上將麾下改任幕僚。

在李民彝將軍沉潛了5年後,局勢有了新的變化,國軍終於贏得抗戰勝利,原「汪偽部隊」於戰後編入國軍部隊序列為暫編第3縱隊。1946年10月胡宗南將軍任用李民彝擔任政治部主任兼新聞處長。由於這時國軍正面臨著戰後重建秩序及共軍叛亂的威脅,有大量的國軍退伍官兵及無知民眾加入了共軍的序列,而共軍又在1946年6月底開始在華中地區不斷攻擊國軍部隊。面臨著共軍的威脅,胡宗南將軍期望李民彝將這第3縱隊教育成反共抗俄的堅強戰力。

岳飛故里的一段抗日往事

暫編第3縱隊駐守的地方為河南湯陰,也正是民族英雄岳飛的故里。李民彝將軍剛到此地便立即對官兵們展開政治教育工作,重建官兵們的信仰,他知道最好的方式便是以當地的傳統文化教育官兵,而這個地方也有著一段廣為人知的英勇抗日故事:

杭州岳王廟正殿岳飛雕像。(Shutterstock)

就在2年前日軍發動豫中會戰,湯陰不幸遭攻陷,然而此地民眾愛國心極強,不斷抵抗。為了控制當地,日軍與偽滿州國(日偽)聯手,準備要讓岳飛的後代岳佐臣先生擔任湯陰縣長職位,以安撫民心。

而這時的岳佐臣先生一家雖已逃至附近的山區躲藏,但仍被日偽發現。他們派出特使送信給岳佐臣,提出高額薪資和特殊待遇,要求他擔任湯陰縣長職位。岳佐臣不願屈服,當場撕去信件並將特使趕走。多次威脅利誘無效後,日軍惱羞成怒,於是派人綁架了岳佐臣的全部家人並發出最後通牒:若堅持不就職,將沒收毀去岳氏宗祠,甚至殺害全家。岳佐臣在考慮一日後終於回覆任職的兩項條件:

第一、正式舉行祭祀岳家宗祠活動。

第二、祭典之後於縣政府大禮堂正式舉辦就職儀式。

日偽軍討論後接受了岳佐臣的條件,於是岳佐臣就回到縣城內岳家宗祠舉行祭祖儀式。祭祀完畢後緊接著就是就職儀式,但是岳佐臣到了會場後卻突然對所有人大聲說道:「我不能就職!」

這時在場的日偽軍雙方代表反映激烈,連聲威脅。只見岳左臣拿起筆在左手掌中書寫一「岳」字,日偽軍代表不解,問道:「這是何意思?!」

岳左臣答道:「我寫這個『岳』字,代表我們岳家子孫受先祖教訓,頭可斷、血可流,絕不能做出有違背先祖精忠報國的精神、不忠於國家民族的事情!」接著又說:「我已祭祀完宗祠,禱告先祖佑我子孫,現在雖死無憾。」

日偽軍雙方代表聽後大感震驚,感佩岳左臣先生的正氣的同時,還讓在場人員向他敬禮致意,不再為難他。日軍幹部事後還呈送了一份報告送回總部,最後總結道:「中華民族文化不可亡!難以用武力屈服!」

湯陰保衛戰 被俘殉國

李民彜將軍為激勵將士們精忠報國的精神,指派官兵整理打掃岳飛廟,將廟內建築重整彩繪粉刷,完工後帶著全軍官兵在岳飛廟舉辦盛大祭祀活動,以南宋岳家軍與現今國軍古今呼應。

昔日金國在北方扶植漢人劉豫建立「劉齊」政權,企圖透過傀儡政權「以漢治漢」,宋室一度危亡,有賴岳家軍的安內攘外,才讓宋室轉危為安,而今日中共以毀滅傳統文化為名肆虐叛亂,比起當年的金兵有過之而無不及。李民彜將軍勉勵駐守湯陰縣城的國軍應當效法岳飛精忠報國之志,誓死保衛湯陰縣城,在場將士與觀禮鄉親們在祭祀慶典上無不動容。

抗戰期間ㄧ位國軍將領以精忠報國勉勵前線士兵。(公有領域)
抗戰期間ㄧ位國軍將領以精忠報國勉勵前線士兵。(公有領域)

1947年4月初共軍將領劉伯承和鄧小平率數萬大軍攻打湯陰縣城,史稱「湯陰保衛戰」。戰爭起初,國軍將領王仲廉率四個旅前來支援,但陷入共軍的分割包圍戰術,到了18日,國軍增援部隊被擊潰,鄰近的淇縣、濬縣、滑縣三城全遭共軍攻陷,湯陰陷入孤立無援之地。面臨著十倍以上的兵力差距,湯陰岌岌可危。

共軍自19日開始對湯陰發動總攻擊,一天的衝鋒達13次之多,但國軍湯陰守軍士氣如虹,共軍難以越雷池一步,同時湯陰縣城內的鄉親父老也主動自組救護及後勤隊,所以在最初的幾日勉可防守,但敵我兵力懸殊,共軍的人海戰術源源不絕,守軍倍感吃力,苦戰三十多天後彈盡糧絕,共軍攻入城內,李民彜將軍也因而重傷被俘。

湯陰作戰要圖。(翻攝自《國軍對匪作戰成敗史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6年編印。 仰岳提供)
湯陰作戰要圖。(翻攝自《國軍對匪作戰成敗史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6年編印。仰岳提供)

李民彜將軍被俘虜後,中共強逼他認罪,還要他寫思想彙報以及在國軍任職的歷程經過,但李民彜抵死不從,拒絕寫任何東西,認為自己「無罪可悔」!他在被俘期間許多國軍將士受不了酷刑及利誘紛紛妥協,但李民彜始終如一,在被俘期間他仍開展政戰工作,並鼓勵身邊的人堅定信念,抗共到底。他在監獄裡遭中共嚴刑拷打長達四年之久,最後中共沒辦法了,以「死不悔改」「國民黨的忠實走狗」等罪名將他定罪。最後李民彜將軍於1951年2月6日過年期間遇害身亡,時年五十一歲。

還原歷史 入祀忠烈祠

李民彜死後妻子與3名未成年兒女一度流離失所,其間雖得到國民政府的3,000美元救濟金得以度日,但在戰亂中走散錯失到台灣的時機。中共建政後不久發動文革,李民彜的妻子張靜眉被中共打成右派,成了黑五類被迫害致死,李民彜的兩名兒子則是在中共歷年的整風運動中抑鬱得病去世,只有女兒李亞蘭存活下來。

李亞蘭在成年之後開始尋找父親李民彜的下落,直至1981年才在中共最高人民法院的資料中找到了父親的死刑判決書,這時她才明白原來父親早已從容就義,然而令人傷心的是遺體始終下落不明。為了讓父親不被世人們遺忘,李亞蘭下定決心找尋父親過去的史蹟,期望讓父親能入祀在台灣的國軍忠烈祠,就這樣她開始了數十年奔走的歷程。

李民彝將軍(公有領域)
李民彝將軍(公有領域)

李亞蘭從90年代初就開始寫信給海基會、陸委會、國防部、退輔會等單位尋求幫助,又與兒子親自奔走台北駐香港辦事處等單位,但徒勞無功。在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終於在國史館發現蔣介石總統文件檔案中有記錄李民彜將軍的資料,但這點隻字片語仍未能達到入祀忠烈祠的標準。

就在這看似絕望的狀況下,事情發生了轉機——時任國防部長的馮世寬得知了此事,下令有關單位重視處理,最後李民彝將軍終於在2019年8月28日奉准入祀台北國民革命忠烈祠,典禮由時任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主祭。惟高齡八十歲的李亞蘭因中共阻止未能來台,只能由國外經商的兒子呂珂代表致祭。

李民彝將軍在離世近七十年後,終於能回歸中華民國,與當年犧牲奉獻的國軍先賢同袍一同入祀忠烈祠,而他生前反共報國的事蹟也經學者整理公開而廣受人們的景仰追思。

參考書目:

◎ 《寧死拒降中共,68年後魂歸忠烈祠—李民彜將軍》 「我的抗戰」版主 莊秉漢 著

◎《岳飛史蹟考》 李安 著 正中書局 1969年出版

◎《國軍對匪作戰成敗史例》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86年編印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木蘭從軍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故事。木蘭因為父親年邁,不忍他上前線做戰,因此喬裝成男兵代父從軍。也許是木蘭的孝心感動天地,因此才讓她連戰皆捷,帶著勝利的戰果榮歸故里。

    在15世紀的法國也有一位知名的女將領,她就是聖女貞德。

    貞德生長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篤信上帝的她,表示自己是上帝派遣的使者,要幫法國收回土地,並且要帶王儲查理去蘭斯(Reims)加冕。經過多次被各層軍隊守衛斥回後,貞德終於在1429年3月6日進了王儲的城堡,並在與王儲深談了之後,走入軍隊,為完成她的使命而奮鬥。

  • 近日筆者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其多個社交媒體帳號,包括暗網帳號,用中文普通話、波斯語和朝鮮語公開發布招募中國、伊朗和朝鮮線人的信息,並發布了如何安全聯繫中情局的說明。中情局副局長科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人能夠獲取信息,並且對習近平政權感到不滿」,「這些人明白,通過與我們合作,他們可以幫助自己的國家.......」,這段話不禁令人想起了過去在冷戰後期的一個經典事件......
  • 隆美爾元帥,是二戰時期德軍最著名的將領之一,也是極少數受到同盟國陣營尊敬的將領。他雖然效忠希特勒,但卻從未加入納粹黨,並且多次抗命,拒絕執行希特勒的屠殺令。
  • 橫嶼之戰後,戚繼光又陸續在平海、仙遊等地取得大捷。戚家軍緊緊追擊倭寇餘黨,直接將他們逼到了海上。倭寇殘部無處可逃,只得搶了漁船出海逃竄。
  • 戚家軍名聞天下,行動迅猛,猶如電掣雷霆,令倭寇聞風喪膽。鴛鴦陣、狼筅在蕩平倭寇中,大顯奇效。戚繼光創下九戰九捷、連克六十大營的輝煌戰績。倭寇直呼戚繼光為「戚老虎」,稱戚家軍為「戚虎兵」。
  • 明朝經過洪武、永樂兩朝後,漸失偉烈雄風。蒙古瓦剌侵犯邊關,大明皇帝英宗親征,卻在土木堡被俘,明軍死傷過半。到了明憲宗時,朝廷頒布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選拔天下武官。由於當時重文輕武,天順八年武舉開科,竟都無人應試。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頒布了《武舉條格》,進一步完善了《武舉法》。戚繼光在武舉鄉試中大顯身手。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朝廷頒發襲官文書,十七歲的戚繼光得以世襲父親官位。他本想多留些時日,照顧生病的父親。戚景通則催促兒子趕緊奉命北上。戚景通為官清廉謹慎,家裡平日並無積蓄。為了給兒子籌集進京的路費,他變賣了隴右別墅。
  • 明朝倭亂肆虐,戚繼光創戚家軍,布鴛鴦陣、三才陣,把海盜倭寇驅逐到海上。戚繼光南掃倭亂,北鎮蒙古。論武,他是戚大將軍;論文,他是詞宗先生。其人文韜武略,謀勇雙全,既省天時,又察地理。
  • 一般認為,麥克阿瑟將軍軍旅生涯的顛峰,是韓戰中的「仁川登陸」戰,這一戰也是他的謝幕之戰。這場經典的作戰計劃波折不斷,屢遭質疑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事前普遍不被看好。但在最後的戰前會議中,麥克阿瑟以演說的方式進行了約十分鐘的簡單報告,讓與會的高階將領們一致信服,最後決定支持他,使得仁川登陸戰最終得以順利進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