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清源綜合報導)過去幾年,大陸「經營貸」亂象屢見報端。日前有陸媒報導,儘管監管持續收緊,該現象仍未根除。進入2025年下半年,市場數據顯示此類問題仍潛藏隱患,隨著還款期集中到來,爆雷風險正加速顯現。
信貸公司操盤「經營貸」 套利亂象叢生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起底了依然存在的經營貸亂象。哪怕是「壓根兒沒有從事實體經營」,「在一些信貸中介的『包裝』之下,經過辦執照、『養』流水、找實體等造假『三件套』,『零幀起手』也可以獲批經營貸。」
某西部地區的信貸中介員工直言不諱地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騙貸」。「深圳的客戶,有以下其一就可以做經營貸:社保、公積金、企業、工資、房、車、銀行流水、營業執照等。」
類似於這樣的信貸機構,在各地都有,它們在社交平台上頻頻廣告刷屏。
實際操作中,一些借款人通過中介機構提供的「一條龍」服務,註冊空殼公司、虛構經營流水,包裝成具備經營資質的個體工商戶,進而獲取低息經營貸。這些資金最終流向購房首付、結清按揭、房產投資等用途。
官方監管自2021年起曾加強查處,但經營貸亂象至今未絕。報導說,該西部地區大廳內標註著「一站式服務」字樣的信貸中介,人頭攢動,業務還十分的繁忙。它的「流水包裝方案」環節中甚至包括虛假代發工資、關聯交易轉帳等;在貸後環節,中介甚至提供「資金監管」服務。
而助貸機構服務的背後,是利益的驅動。報導披露,華東某中介表示,走包裝流程的借款人除利息外,還需支付約6%的服務費,並預付高達5000元的定金。
此外,部分中小銀行為爭取信貸業績,成為套利操作的主要放款方。特別是股份制銀行與城商行,受制於競爭壓力與業績考核,更容易放鬆風控標準。
還款潮顯現,銀行壞帳率上升
「經營貸」原為當局支持實體經濟、扶持小微企業而設的金融工具。據央行數據,2020年中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38.7萬億元,年增幅達24.6%,明顯高於整體信貸平均增速。同期,監管部門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引導銀行將小微經營貸利率維持在3%–4%區間,而當時個人房貸利率則普遍為4.9%–5.5%。
正是這一利率差,讓部分購房者鋌而走險,以經營貸取代房貸以節省利息開支。尤其在2020至2021年間房市火熱、貸款需求強勁的背景下,「房貸轉經營貸」迅速蔓延,形成套利風潮。
然而,這波由「經營貸」違規套利引發的信貸亂象,正逐步從套利問題演變為金融機構壞帳風險。
標普全球評級預測,2025年中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可能上升至9.4%至10%。
2025年正值2020至2022年間大量「經營貸套利」資金的重定審期與本金歸還期,一旦無法轉貸或取得過橋資金,將集中爆發逾期與資金鏈斷裂問題。
銀行的不良率數據已開始反映該風險。平安銀行披露2024年個人貸款不良率為1.42%,較上年上升0.05個百分點;郵儲銀行為1.28%,年增0.16個百分點。雖然整體數據仍屬可控,但在宏觀層面,這已反映「零售端資產質量下滑」正從潛在風險轉為現實壓力。
同時,《北京商報》報導,2025年銀行業出現大規模甩售個人類經營性貸款不良資產。中原銀行掛牌轉讓1.92億元的個人貸款包,起始價僅970萬元,折價至近0.5折。江蘇銀行掛出四期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專案,總金額18.12億元,起始價僅7861.88萬元,折價率約4.3%。
這些打折處置行動,不僅代表銀行主動出清資產風險,也側面印證經營貸問題已累積成系統性壓力。《北京商報》披露,截至目前,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帳戶的金融機構已超過千家。
「經營貸」對貸款人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對借款人而言,使用經營貸套利,雖然短期看似劃算,但潛藏風險極大。
《中國青年報》曾報導,黃斌(化名)於2023年在杭州市濱江區以經營貸形式購買了一套總額1650萬元的房子。貸1190萬元,貸款期限10年,先息後本,每月月供3.57萬元,與使用房貸相比,利息能省下一半多。但是儘管首期順利獲得放貸,但不久即收到銀行警告短信,提醒資金不得用於房產用途。
大陸中介引導購房者遊走在監管盲區,但社交平台上,多的是轉貸後的血淚史。「當時說是10年後無還本續貸,結果是10年授信,每3年續簽重審,只好又找其它行轉貸接盤。」
業界人士警告,將房貸轉成經營貸的一個重大風險是「過橋」「轉貸」的風險。「奉勸大家,過橋墊資能不碰就不碰。」
有平台網友說,「找了過橋貸款,每日0.6個點的費用,十天起借,按了一堆手印,被收走了所有的證件」。
另一個重大風險來自銀行抽貸或政策變化。借款人無法及時償還本金,不僅面臨失信與斷供風險,更可能因偽造經營資料而觸犯刑責。
而且,如果以偽造材料申請經營貸,構成騙貸行為,銀行有權提前收回貸款,借款人亦須承擔刑事責任。
目前,「經營貸亂象」從早期套利行為演變為金融體系潛在壓力源,其風險正從個人層面向銀行資產質量傳導,成為新的金融風險鏈條。◇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