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字國華(真定靈壽人),父親曹芸是成德軍節度使幕府的「都知兵馬使」,就是節度使手下的全軍兵馬的大總管。曹彬還有個皇親姨媽,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貴妃張氏,算起來是皇帝的親戚。曹彬在孩提時,就顯出一副專注篤定的小官將神采。他周歲那天,家人按照「抓周」習俗,鋪滿一地玩具、書卷、兵器、禮器、官印、算盤給他「抓周」。小小曹彬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官印,對其它玩具看都不看一眼。圍觀親戚們驚呼:「這娃不簡單,將來八成是個會理政、能打仗、還當大官的大人物!」
旁人看他 國之大器
據《宋史》形容,長大後的曹彬「氣質淳厚」。宋太祖拜曹彬為樞密使,總管全國軍政,又加官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顯示曹彬是位地位崇高的朝廷重臣,獲得宋太祖極大的肯定與信任。那麼「氣質淳厚」的曹彬是怎樣縱橫戰場,成為全國最高的軍事將領的呢?我們先從他人的眼光來看曹彬的表現。
五代時期,後漢乾祐年間,曹彬當了成德軍的牙將(副將)。當時節度使武行德看到端正恭謹的曹彬,便指著他對身邊人說:「這小子不是泛泛之流,是國之大器,做大事的人!」
蒲州將領王仁鎬(後周太祖的樞密副使、永興軍節度使)知道曹彬是皇親國戚,特別禮遇他。可曹彬絲毫沒把自己當作「特殊人物」,反倒是更加謙恭自持。在公府應酬聚會的時候,他不交頭接耳、也從不東張西望,任何時候都端莊持重。有「端謹儉約」之譽的王仁鎬私下對人說:「我自以為已經夠夙夜匪懈了,現在看到監軍(曹彬)這麼一板一眼,嚴謹自持,才覺得自己散逸!」
仁心寬厚 過一年才杖罰
曹彬當徐州知州的時候,有個小吏犯了法,案子早已經偵查清楚也立案了,但是他卻遲遲不對犯法小吏執行杖刑。大家都不明白他葫蘆裡賣什麼藥。一年過去了,許多人想曹知州是否忘了這案子了?這時,曹彬下令執行該小吏的杖刑。曹彬的作法讓許多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
曹彬解釋說:「這人去年剛娶了媳婦,要是那時杖打他,他的父母很可能會歸罪於媳婦入門帶來煞氣,把她當災星,搞不好早晚打她、罵她,她還怎麼過日子呢?也可能發生什麼不測也說不定。我只是緩了一年再執行,沒有枉法,情理也顧到了。」曹彬仁心寬厚是這般周到。
勝戰的行李袋 只有圖書和衣被

乾德二年冬天,曹彬以樞密承旨為副將(都監),將領步騎二萬出歸州道攻蜀。當峽中郡縣全被攻下時,諸將都要屠城、逞欲,主將王全斌等晝夜宴飲,部下則魚肉人民到處掠奪,唯有曹彬申令轄下士兵把兵器收起來,他們所到之處,百姓心悅誠服。戰亂中,其他諸將多掠取女子、玉帛,而曹彬的袋中除了圖書、衣服、被子別無他物。
還有一則記載說,曹彬下令把士兵抓獲的婦女通通集中安置在一座宅子裡,封門封窗,只留個小洞給她們送飯吃。曹彬對部下說:「這些女子是要留下來給送進宮的,你們要守密好好保衛!」等到戰事平定之後,他派人一一尋訪這些婦女的親人,能找到家人的就送她們回家;找不到的,就幫助她們尋覓良緣出嫁。(出《聖宋掇遺》)
從不邀功自誇 利國為他
平定後蜀的最後一役也是由曹彬與劉光毅領軍,擊敗後蜀將領全師雄的十萬軍於新繁。蜀地終於底定。曹彬的清介廉謹,使得他督導的軍隊發揮了最大的戰鬥力,也讓後蜀人民心悅誠服。
宋太祖獎賞戰功,封賜曹彬榮譽功臣特獎——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上殿晉見,推辭道:「啟稟陛下,此次征戰,全體征西將士俱得罪,唯獨臣受賞,恐怕無法達到勸告效果。」宋太祖道:「卿戰功顯赫,又從不邀功自誇。若是你真有什麼小過,其他將領早就跑來告狀了,還會這麼沉默平靜嗎?國家賞罰分明,立功得賞、犯錯受罰,這是國家常典,沒有讓步的餘地。」
稱病為了打「好仗」
宋太祖開寶八年攻打金陵(也就是今天南京),眼看城池就要拿下了,曹彬突然說他生病了,不處理軍務。諸位將軍一聽,急忙來探病,問他怎麼了。他躺在榻上,幽幽地說:「我的病,藥吃不好的,得靠你們幫個忙。只要你們大家發個誓,說攻下了城不濫殺一人,我的病就會好。」
諸將領隨即許諾了,當下焚香發誓,不濫殺一人。隔天,曹彬精神抖擻,神清氣爽,說:「病好了!」攻下金陵之後,城裡百姓百姓安居樂業,一如往昔。
反觀另一位偏將軍曹翰,攻打江州時久攻不下,氣急敗壞,下令屠城。部下殺紅了眼,殺得一個不剩。
這兩位曹將軍作戰都攻下了城池,但後代的命運迥然不同。曹彬的後代高官厚祿,昌盛不衰;曹翰的府第光榮不到三十年,已經有後代落魄乞討了。(據清朝戒顯法師《現果隨錄》記載,後來曹翰轉生,世世為豬任人宰割。)
宋太祖在底定南唐後,召拜曹彬樞密使(位同宰相,專掌軍政),太宗即位,加封同平章事(主責行政),太平天國八年,進封魯國公,待之更加豐厚。宋朝時,樞密院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樞密使位高權重,統帥全國軍隊,與中書門下之同平章事合稱「宰執」。曹彬這位北宋的開國元老,一人擔任文武宰相,又有魯國公封地,小時候抓周時,他左手抓起干戈、右手拿起俎豆(古代祭祀用具)外加一個官印的預告全都應驗了,而這一切榮耀的根基,並不因為他的善戰,而是由於他的宅心仁厚而來!@*#
資料出處:《宋史‧列傳第十七》;宋 李元綱《厚德錄‧卷一》
——看更多【救世古鑑】
責任編輯: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