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9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曼沅橙縣報導)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常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但復健醫學與物理醫學博士黃陳淑桂提醒,疼痛不只是困擾,更是身體自我保護的重要訊號。正確認識與積極預防,才是避免不必要傷害、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橙縣分會為慶祝114年雙十國慶,9月20日(週六)在橙縣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辦社區醫學講座,邀請黃陳淑桂主講「腰酸背痛的保健」與「肌少症的認知與應對」,吸引近二百位僑民踴躍參加、汲取時下討論度最高的醫學保健知識。


運動就是良藥
黃陳淑桂表示,人體有上億個神經末梢,疼痛是防禦機制,提醒我們避免受傷或過度使用。她強調,運動後的酸痛屬於正常生理反應,若不適持續超過三天或有加劇,才需特別留意。相反,若完全失去痛覺,關節與皮膚反而容易受傷且不易癒合。
2007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提出「運動就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全球健康倡議。黃陳淑桂表示,適度活動可減緩關節退化與肌少症風險。俗話說「躺不如坐,坐不如站,站不如走」,日常多動比久坐或長時間靜止更能維持肌力。關節軟骨本身沒有血管,唯有透過活動才能吸收營養;周圍肌肉與韌帶強健,才可有效保護關節。
日常保健五要點
「跌倒」是長者最常見的重大風險,可能造成髖關節骨折甚至顱內出血。醫師強調「預防是關鍵」(Prevention is the key),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黃陳淑桂分享了五個要點:
首先是要穿上「合適的鞋」,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就能大大減少意外發生;其次是居家環境保持「光線充足」,同樣有助於安全。
平常也要「注意姿勢」,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以免增加肌肉與關節的負擔;此外,氣功、體操等「低衝擊運動」,既能強化身體平衡,也能幫助維持關節靈活,讓長者活動起來更自在。
還有一點,「體重控制」同樣重要。黃陳淑桂提醒,「體重多1磅,髖關節就多承受4磅壓力」,保持理想體重,能顯著減輕關節負擔。
與身體變化共存
疼痛是生命的一部分,學會與之共處,比一味追求「零痛感」更重要。關鍵在於衡量疼痛程度,調整活動量,避免過度過量。
黃陳淑桂建議長者正確認知:適度酸痛可接受,若影響生活品質或伴隨麻木、劇痛,應立即就醫。
長者常見的腰背痛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五十肩、脊椎狹窄與椎間盤突出等。退化性關節炎是最普遍的類型,雖不一定腫脹發紅,但疼痛持續,影響日常。五十肩若因怕痛不敢活動,反而會導致肩部更僵硬。
黃陳淑桂建議,必要時應透過止痛藥、物理治療或針灸輔助,讓關節能夠活動,避免惡化。
脊椎相關疾病則需精確判斷。一般而言,80%的腰背痛在2至6週內可自癒,醫師多建議先採保守療法,如止痛藥、復健或硬膜外注射,僅有少數(約5%~10%)才需手術。
黃陳淑桂最後提醒,與其害怕疼痛,不如把它當作健康守護者;只要善用運動、保持活動、注意生活細節,長者完全可以與身體變化和平共存,享受自在、健康的晚年生活。◇
責任編輯: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