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學大師的七條黃金法則

作者:索菲婭‧林(Sophia Lam) 唐薇譯
中國古代經濟學家計然。 (Linda Zhao/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二千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踐歷經磨難而崛起,躋身春秋五霸。他的成功乃是憑藉智者計然傳授的五條計策。這些策略出自七條永恆黃金法則,史稱「計然七策」。計然被視為中國古代最富智謀的思想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

話說當年勾踐戰敗後,被迫臣服於吳王夫差,最終屈辱地回國。然而,他憑藉耐心、紀律和謀略,祕密重建了越國。他的奇跡反轉得益於其首席謀士范蠡,而范蠡則師從在濮陽隱居的名士計然(字文子)。計然因深諳經濟學和自然法則而聞名四方。

計然向範蠡傳授了七條法則。其中五條足以使越王復國並戰勝敵人。後來,范蠡隱居經商,他運用同樣的策略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中國最受尊敬的商業人物之一,人稱「陶朱公」。

計然的七條法則勾畫了一幅韌性與繁榮的藍圖,歷久彌新:

1. 預見衝突時,為戰爭做準備;預見需求時,儲備物資。天旱之時,購買船隻;遇到洪災,購買車輛。

這條法則的道理是:應該預測日後的需求,在危機來臨前予以應對。把握時機和未雨綢繆至關重要。

2. 農商必須雙豐收。穩定糧價,平衡商品供應。

也就是說,保持市場穩定,確保農民和商人都能獲利興達——此乃富國強民之道。

3. 優先選擇優質商品。切莫閒置資金。

這條建議的意思是,不要買賣廉價貨品,不要讓錢財睡大覺。品質和流通是創造財富的保證。

4.切忌囤積易腐爛貨物。不得抬高價格。

易腐爛貨物應以合理的價格快速運輸。延誤運輸可能會造成損失。

5. 評估剩餘和短缺,以確定價值。

越稀缺的東西,價值就越高。了解供應情況,才能定價。

6. 價格見頂後便會下跌,見底後又會上漲。

所有市場都會波動。認清周期,避免追逐高點或錯過低點。

7. 出售貴重物品時,如售賣泥土;購買便宜貨物時,視之為玉石。

需要賣出時,不要猶豫。需要買進時,不應遲疑。

以上七條法則不僅富含睿智,而且能為個人、商業或國家帶來積極的改變。正是這些謀略,重建了一個王國,創造了歷史傳奇。不僅如此,千百年來,它們持續為戰略、領導力和財富之道提供永恆的指引。

原文:7 Golden Rules From an Ancient Economist刊登于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索菲婭‧林(Sophia Lam)自2021年起擔任英語大紀元編輯,撰寫與中國相關的各類文章。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寫作《漁樵閒話錄》,透過一漁夫和一樵夫,磨了一面浮世繪之鏡,反應人世怪狀、迷態,用故事妙喻,啟發人生。這一天漁夫和樵夫又聚首,這次他們的話匣子打開了唐代《裴硎傳奇》中一篇和虎相關的「倀鬼」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對應到宋代、對應到現今人生,竟然道理灼灼,完全沒有因年久而「失焦」。到底故事反映了什麼人間道理?
  • 中共治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很多人只想著一夜發財,卻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騙,完全忘了道德為何物。在人們不知道「道德多少錢一斤」的時代,讓我們來重溫古人重德的故事。
  • 孔門所重,在德不在佞。《論語》中孔子稱冉雍「簡」,顏回「如愚」,曾參「魯」, 此三人皆孔子高足,而皆不佞。
  • 修行能出神通,這在歷代僧人身上無意中常有展現。唐代的名僧萬回是一位具有異能的僧人,他在唐朝君臣之間廣泛受到崇敬,他的神通功能有哪些種表現?神通是怎麼來的?
  • 子貢(公有領域/大紀元合成圖)
    孔子對子貢的才能多有肯定。例如,孔子曾對季康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雍也篇)本章說子貢是「瑚璉」,則有褒有貶。褒者,才能之高雅貴厚也;貶者,未至於不器也。
  • 圖:黃帝像,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馬縞,五代人。年少時嗜好學習儒術,唐末以明經及第,又舉拔萃科。後梁時為太常修撰,累任尚書郎,參知禮院事,后擢遷太常少卿。著有《中華古今注》,此書以考證名物制度為主,體例與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
  • 什麼是人生的「無故之樂」?世上也有「無故之憂」,那又是怎麼來的?世上之人可能樂未完,哀便來;笑聲未絕,淚又隨之。這話真不虛呀!東坡以唐明皇的一件故事作了解答。
  • 在台灣、閩南一帶俗稱黃曆七月為「鬼月」,傳說七月一日「開鬼門」、七月三十為「關鬼門」,各地方可見「普渡」孤魂野鬼的祭拜,這些習俗的來源為何呢?我們怎樣對待「鬼月」呢?
  • 本章孔子稱讚弟子子賤為君子。「有君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魯國若更無君子者,斯子賤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學行之乎?」這就既稱讚子賤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又稱讚了魯之多賢。對此,朱熹引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