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

自前朝隋煬帝取得政權後,東都洛陽便為全國中心,其地處中原,位於大運河中心。但此時,洛陽已為王世充所占。大唐王朝若欲一統天下,必取洛陽。李淵攻取長安時,王世充正與瓦崗軍交戰。瓦崗軍聲威赫赫,但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幾十萬大軍最後都敗在王世充手下。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3) 擒薛破劉
太宗打敗宋金剛後,劉武周見大勢已去,逃奔突厥,終被突厥所殺。宋金剛想要集合殘部再戰,卻已難有回天之力,帶身邊百餘騎北走突厥,也被突厥所殺。太原失而復得。河東諸郡所有劉武周控制地域,都歸大唐管下。太宗又一次力挽狂瀾,拯救李唐王朝免遭覆滅。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 鋒芒初露
在大唐統一天下之主要戰爭中,太宗或者直接參與其中並起重要作用,或者直接掛帥,特別是親統唐軍打敗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幾戰,皆是唐朝統一過程中最關鍵之戰爭,也是形勢最危急、戰事最艱難之幾次大戰。太宗重視安撫降眾,收羅人才,意義尤深遠。太宗因戰功纍纍,後被高祖封為天策上將,位在所有公侯之上。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 太宗出世
堯、舜、禹三位聖君上次滔天洪水後開創本次人類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教化人民,重德崇道。秦皇漢武一統天下,開疆擴土,欽定國家體制,確立思想文化體系。三國之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聯袂上演千秋大戲,圓滿詮釋「義」之內涵。這些千古英雄人物雖處不同朝代,皆致力於開創、保護神傳文化;亦與不同天朝眾生結緣、演繹新朝新文化。一幕幕大戲,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光耀寰宇。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6) 「焚書坑儒」真相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5) 敬天信神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4) 統一法度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齊、燕等國發行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種銅錢沿用到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網開三面的華夏君主
常聽說網開一面,而中華民族的先祖在三千年前,就有「網開三面」大赦鳥獸的君主。不僅是「網開一面」,是「網開三面」。他是誰?為何網開三面?如何網開三面?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3) 明主治國
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之明君,一生勤政。史書稱秦始皇「晝判獄而夜理書」,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據載,每天批閱各種奏請簡札達一百三十多斤重。
陸劇《獨孤天下》講:因為一個預言「得獨孤者得天下」,所以讓北周大臣獨孤信的三個絕世貌美的女兒備受矚目。劇中女主角的原型其實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電視劇通常有很多改編虛構的成分,歷史上楊堅和獨孤伽羅真實的愛情故事又是怎麼回事呢?
南士進京趕考,但是沒有考中,他收拾一番,準備回家。當天夜晚,忽然聽到一陣敲門聲。士子開門,看到幾名健壯的護衛陪著一位富翁,對方說:「久聞先生的道德文章,令人敬仰敬佩。我有一個孩子,希望託付給先生教導。」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2) 天下一統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求賢若渴,一時天下人才西流。秦國所用丞相及主要謀士,多來自他國「客卿」,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人。他們在本國雖不被重用,入秦卻成為名相或上卿。
【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1) 紛爭殘局
秦王嬴政(後為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興百廢於一時,一統江山,正本清源,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樹萬古豐碑。
北宋開國有先兆 從雙龍潭到「日下有日」
趙匡胤的妻子杜氏先後生下兩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杜家莊的前面原來有一座窪潭,名叫「雙龍潭」。後人猜想,皇帝出生在誰家,想必也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吧。
重視民生疾苦 皇太極愛護治下各民族的百姓
皇太極為保護民生,還制定了不少法令,比如嚴禁踐踏百姓田苗,從士兵到長官不許私取百姓一物,不准驚擾百姓,耗費百姓財物。即便是他自己外出行軍打獵,哪怕遇到寒冬時節,也要把營帳扎在野外,不許進入屯堡擾民。
喜讀史書 以中華歷史教化子民的皇太極
皇太極將史中的謀略和智慧,如意所用,以史為訓,曉諭群臣和將領。終為大清王朝入主關內,一統華夏,奠定雄厚基業。
【名句故事】板蕩識誠臣
在亂世中才能識別忠心不二的大臣。比喻經歷危難的考驗,才能看出人的品質。語出唐太宗《贈蕭瑀》。
楚文王從紈絝子弟到一代雄主 是誰的功勞?
《呂氏春秋》認為,楚國疆土能夠拓展到這種程度,這是葆申勸諫的力量,是他直言勸諫楚文王,為楚國強盛奠定了基礎。
焚毀名單 翻轉事情結局
明成祖下令焚毀密告名單,保全了臣子名節,也保全了君臣之義。王旦焚毀問卜書信,徹底斷了真宗複查的念頭,保全了同僚的性命。
【文史】您不了解的元朝(1)寬刑
長久以來,一提起元朝,很多人認為元朝殘暴,或許歷史的真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一樣,亦或者是人們不太了解,有意無意誇大了元朝的殘暴。
「不到黃泉不相見」 毒誓怎化解?
莊公就把母親和弟弟叔段密謀篡權之事,告訴了潁考叔。莊公還表示很後悔立下毒誓,儘管母親還在世,却不能去見她。
【名句故事】雀屏中選
雀屏中選比喻被選中為女婿。
既有胡人的剛勇 又有仁者的寬厚——北魏孝文帝
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孝文帝,年少時就善於騎馬射箭,而且體力充沛。十多歲時,他就能以手指彈碎羊膊骨。而他張弓射箭,往往能百發百中。不過孝文帝十五歲以後,就不再殺生,停止了一切射獵活動。
【文史】慎終如始 唐太宗奠定三百年大唐基業
貞觀十三年(639年),在大唐繁盛輝煌的時期,魏徵交上一封奏摺,裡面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是說知道它不困難,困難的是執行它;執行它也不難,難得的是善終。
恩威並施的大唐天子 令四夷首領臣服
一將功成萬骨枯,開疆拓土、稱霸天下都少不了戰爭的參與。無論勝敗如何,戰爭對所有人都會造成巨大傷害。在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唐太宗更是四方各族首領尊敬的「天可汗」。從戰亂中興起的大唐是怎樣做到的呢?
【文史】死刑「五復奏」 唐太宗用法寬簡
古人犯了法,也會被捕入獄、接受審訊。但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法律,同樣的罪名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罰。那麼,心懷仁愛的唐太宗怎樣制定大唐的律法呢?
唐太宗復興儒學 達前朝未有之盛
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成為中華王朝的官學,卻在魏晉以後逐漸式微。在隋末動盪之時,學校無人上,詩書無人讀,儒學彷彿墜入泥塗一般。唐太宗即位以來,卻大力復興,令儒學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
【文史】唐太宗高如日月 卻慎言慎行
唐太宗曾對大臣直言:「我不敢多說話。」一個高高在上的天子,說出的話更是聖旨,為什麼太宗會有這種顧慮呢?
設身處地為臣民著想 唐太宗仁愛無疆
不需要太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許幾個細節、幾個小故事,就能展現一個人的品德。慈悲為懷的唐太宗,一生推行德政,整個貞觀年間,隨處可以發現他體恤憐愛臣民的故事。
楚文王挨了一頓鞭子 變成好國君
玩得出了格,楚文王的老師葆申對他決定動刑。他說:「先王占卜詢問上天,得到許可後讓我來做您的老師,我應該盡到管教之責。您如今行為應當受到笞刑的懲罰。」楚文王討饒,說:「我從離開襁褓時,就位列諸侯,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不要用鞭就子抽打我。」 意思是我從下就被立為太子,受笞刑太丟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