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

在張伯行上任後的第二年正月,康熙皇帝南巡來到江蘇,在蘇州諭令總督和巡撫,向朝廷推薦賢能的官員。但在他們呈上的舉薦名單中,康熙皇帝並沒有看到早已聞名朝野的張伯行的名字。
這一次,夜半未過,張良披星前往,候於橋上。片刻,果見老者扶杖而來,面露喜色道:「這就對了。」於是袖出一書,交與張良,又告訴他:「讀此書可為王者師。十年後,汝將大有為,十三年後汝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說罷即去,不復再見。
【故國神遊】子房豈是策士輩 洞徹天機誰與儔
張良洞徹天機而能清識獨流,也必然深諳成事在天的道理,故而從不敢據功自傲。天下初定,漢高祖大封功臣,諸將爭功不下,張良卻旁觀靜侯,冷眼時事。
有人勸李膺趕快逃走。李膺說:「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說罷,昂頭闊步地自赴監獄,終於被拷打而死。
魯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隱公來朝見。子貢在一旁,注意觀察兩位國君的舉動。邾隱公獻玉,仰頭高視;魯定公受玉,低頭下視。
這番轟轟烈烈的壯舉,在永樂大帝去世後即告停止。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給歷史留下的,不僅僅是鄭和個人的遺憾。
梁啟超先生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中感歎「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我對文中它語不想置評,獨這一句「於我心有慼慼焉」。
鄭和艦隊這三次充當「世界警察」的經歷後來被合成「鄭和擒三番」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除此之外,鄭和二十餘年間七下西洋,未動一刀一兵。
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可以說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宋璟五字金言勸世人
宋璟為相,特別注意考察官員的品質。他認為:讓那些阿諛逢迎之徒混入官場,一定不是好事。
明代名人系列:才大磊落的姚夔
姚夔才能宏大,心胸開闊磊落。朝廷商議沒辦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話立即決定。
鄭和是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當代航海事業的頂峰,後世幾百年中,幾無人能及....
李秉說:「只要不將我下獄,一但入獄,我就必定不會出來,因為這會傷了國家的顏面。」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南宋後期傑出的民族英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 (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後期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1283年1月9日(黃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當馬順要離開時,王竑很生氣的跳了起來,抓住他的頭髮大吼說:「你們這群奸人,禍國殃民,早就該被殺頭了,到現在還敢這麼囂張?」
年富做事詳細,計算考核都很用心,所以一些積弊都能夠被革除,而百姓們的生活也因此大有改善。
大學士李賢曾對人說:“《尚書‧皋陶謨》稱,為政者要有九種美德,王翱就具備了五種:事物紛亂而他卻能專心一致,遇到阻撓而他卻更加堅毅,生活儉樸且奉公守法,性格堅定而合乎義理。”這個評價對王翱來說,的確是恰如其分的。
正統七年冬天,王翱到遼東負責軍務。他發現當地長久以來軍令廢弛,以至於敵軍來臨時,將士們都不戮力殺敵。於是,王翱想了一個計謀....
張芹說:“王思不是諫議官尚且能如此盡忠直言,我輩怎可坐視不管!”
何文輝知道了,趕緊去告誡胡美說:“我和你一起受皇帝之命來到此地,就是為了要讓百姓安身立命。現在敵軍都已經歸降,你又何必以私忿來殺人呢?”
管仲的富民政策,突出地表現在農工商同時並舉方面。他除強調農業的重要性外,對於手工業、商業也極為重視。
「忠清有聲」的葛守禮
禮部被查出收受賄款十餘萬兩,受賄名單中惟獨沒有葛守禮的名字,嘉靖皇帝因此深知葛守禮廉潔作風。
耿九疇歷官給事中、兩淮鹽運同知,出鎮陝西,轉右副都御史、都御史、江西布政使,擢南京刑部尚書。以議論朝政得失,能務大體,頗有聲望。
安貧樂道語出《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安貧樂道,即以得道為樂,安於貧苦。恬,有安靜、清靜之意,這裡是淡泊、淡漠的意思。進趣,同進趨,努力作為。安貧樂道是古人的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之道,《太平御覽》中多見"安貧守道"、"安貧羨道","世以儒學安貧樂道"之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清官軼事錄︰陸稼書與《公歸集》
陸稼書口中喃喃自語,好像與人交談一樣,過了一會兒,呼喚其家人說:「忠湣公在此,交代了一些事,我這就去啦。」於是閉目而逝。此時空中傳來鳳簫笙鼓的喧鬧聲盈耳不絕...
秦維嶽自幼受家庭薰陶,七歲發蒙,誦讀不已,並立志廉潔自身,以身報國。
清官軼事錄:清正忠直的彭澤
彭澤(1459年—1530年),字濟物,號幸庵,甘肅蘭州西園人。他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朝廷重臣,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他不僅是彪炳史冊的一代功臣,更是當時罕見的文武雙全的奇才。
孟嚐,字伯周,東漢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在一個世代重義守節的郡吏世家,受父輩言傳身教,少修操守,「安仁弘義,耽樂道德」。孟嚐先後任會稽郡戶曹吏、合浦郡太守等職務,為官清廉,深得百姓擁戴
范仲淹每晚自省內找
范仲淹說:我每天睡覺時,都把這一天所開支的費用和所做的事情,統統盤點一遍,自省內找:如果做得恰當,就可睡一個好覺;如果費用開支不當或做事不妥,就會徹夜難眠。第二天必定要想方設法,予以彌補、改正。
嘉慶11年除夕前,林則徐所撰寫的新年賀稟寄達福建巡撫張師誠手中時,受到格外的賞識,也扭轉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