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5年05月01日讯】(大纪元记者陈霆综合报导)随着美中贸易紧张升温,航运业成为最早出现反应的经济前线。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关税后,自中国驶往美国的货柜运输量大幅下滑,全球多家主要海运商纷纷缩减船型、取消航班。
最新航运与制造业数据显示,新一轮贸易对抗正全面冲击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美方需求疲软、企业观望氛围加剧,中国面临出口骤降与市场信心下滑的双重压力,也预示全球供应链可能正面临新一轮调整。
跨太平洋航运急冻 航商转用小船与停航
在川普关税政策冲击下,跨太平洋航运正迅速萎缩。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全球五大货柜船营运商表示,自中国发往美国西岸的订舱量已骤减至少三分之一。
这些大型业者表示,目前尚未完全取消航班,但已开始以最多可装载14,500个20呎标准货柜(TEU)的船只,取代原先可运载高达18,000个TEU的大型船舶。
全球第二大货柜航运商马士基航运(Maersk,亦译快桅集团)表示:“随着市场情势变化,我们将持续优化航线配置,例如以较小的船只取代大型船舶,以更符合当前中美航线的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规模较小的航运公司已开始取消航线。根据新加坡与伦敦船务经纪商的消息,光是在5月,从中国开往美国西岸的航班就已有约24班被取消。
美国西海岸的主要门户洛杉矶港也印证了此一趋势。该港执行长金‧塞罗卡(Gene Seroka)表示,本周预计抵港的货柜量将比上周减少30.4%,至今已有17班原定5月的航班遭取消。

海运情报平台:中国出货量暴跌五成
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后,中共当局亦宣布对美国部分产品征收最高125%的报复性关税,并针对关键矿物出口进行限制。
美中双方关税措施相继落地后,跨太平洋供应链的重整已开始波及全球物流与经济预期。
海运情报平台Linerlytica本周向客户表示:“中国出货量极为疲弱,降幅高达50%。东南亚至美国的出货增加幅度,尚不足以弥补整体跨太平洋航线的缺口。”
测量全球商品运送成本的波罗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表示,航运业的状况令人联想到疫情大流行时期的情况。
该机构表示:“进口商正依赖现有库存与美国保税仓库,试图撑过这波关税冲击。”
保税仓库是指在政府指定区域内,可暂免关税的进口货物储存设施,进口商常用以缓冲市场变动与延后纳税。
川普:不担心中国货短缺 很多是非必需品
随着中国对美出口急跌,外界关注是否会引发美国消费市场的商品短缺。对此,川普总统在周三内阁会议后对记者表示,对此他并不太过担忧。
川普回应记者提问时说:“你知道,有人说,‘喔,那货架会空了。’好吧,也许孩子们只会有两个洋娃娃,而不是30个。也许那两个洋娃娃的价格会比平常贵几块钱。”
但川普强调,许多中国销美的商品,并不是美国的必需品。他说:“他们的船上装满了货品,其中很多——不是全部,但很多——我们根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平的交易。”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被全世界每个国家剥削,但中国,我会说,是最严重的,是剥削之最。”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为4,389亿美元,而中国同期向美国购买的商品总额仅为1,435亿美元。
当一位记者询问,他何时计划与中共党魁习近平通话时,川普强调,最终中方肯定必须与美协商,因为关税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会通话的”,川普说,“我之前就说过了,他们现在遇到巨大的困难,因为他们的工厂没有业务可做。”
中企出口订单骤减 制造业萎缩
在关税冲击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出口拉动成长的经济模式)正迅速面临外部压力。根据中共官方与私人机构本周稍早发布的数据,中国4月出口订单大幅下滑,制造业整体活动亦转为收缩。
周三,中共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联合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破50的荣枯分水岭,降至49.0,创下16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准,远低于市场预估的49.8。
另一份由财新与标普合作发布的民间调查亦显示,制造业PMI从3月的51.2降至4月的50.4,几乎贴近收缩区间。
若出口与制造业疲势延续,内部就业与地方经济可能进一步承压。
分析人士认为,这波出口疲软与关税增加密切相关。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黄子春指出:“PMI的骤降可能略为高估了短期冲击,但仍显示随着外部需求降温,中国经济正在承受压力。”
财新智库经济学家王喆的分析指出,4月中国制造业在供需两端均出现放缓,出口受限,就业微幅收缩,企业加快去库存、物流出现延误,而市场信心也显着下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也在最新展望中警告,全球经济前景恶化,中国的成长风险已明显上升。
凯投宏观预测,中国2025年全年GDP增幅可能仅为3.5%,远低于官方设下的“5%左右”目标。◇
责任编辑:李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