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中的一位傑出女性

作者:淑萍
《仕女清娛圖》冊之「閱書」,清喻蘭繪。(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1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包拯(999年─1062年)是歷史上家喻戶曉的清官,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家裡還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她就是包拯的長媳崔氏。

話說包拯與妻子董氏生下一子,名叫包繶(1033年─1053年)。宋朝時,科舉與蔭襲並行,到宋仁宗時,甚至規定長子得蔭不受年齡限制,因此,包拯的位居高官,使得長子包繶自幼就受到「蔭補」禮遇,小小年紀就獲得宋仁宗欽封為「太常寺太祝」。

包繶十九歲娶崔氏為妻,崔氏是當代有名的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知書達禮,不但夫妻相敬如賓,而且悉心侍奉公婆,沒有半點驕貴之氣。可惜,包繶婚後第二年就因病亡故,留下年幼兒子包文輔。數年之後,剛滿五歲的包文輔也因故夭折,崔氏接連失去丈夫與幼子,心情之悲痛非外人所能想像。

但她仍勉力堅強下去,因為她知道公婆也正因失去唯一的兒子和長孫而傷心欲絕,崔氏決定要好好地照顧這兩位老人,撫慰他們的喪子之痛。

崔氏雖想陪在公婆身邊,但包拯夫婦看她年紀輕輕便要守節一生,於心不忍,所以多次勸她改嫁。但崔氏執意不從,她說:「公公和婆婆失去獨子、長孫已經夠痛苦了,如果我再離開,豈不是給兩位老人更添心酸。再說,公公是全天下所景仰的偉大人物,我可以代替夫君來奉養公婆,其實是感到很心滿意足的。」

包拯六十四歲去世,膝下只存年僅五歲的幺兒名叫包綖。崔氏一路陪著婆婆,將靈柩送回廬州安葬。喪事剛結束,崔氏的母親即要她回荊州改嫁,崔氏堅決不肯,她對母親說:「我已守節十年,如果想改嫁就不會等到今天了。以前我沒有離開包家,是為了照顧膝下無子的公婆。現在公公雖然不在,但留下了年幼小叔無人照料,我豈可棄之不顧呢?」

這件事傳到廬州知府張田深耳裡,張田深很受感動,特別寫了一篇《節婦傳》上稟朝廷,皇上傳旨封崔氏為「壽安縣君」,以示嘉許。

董氏去世後,崔氏把她與包拯合葬在一起。此後,崔氏繼續在包家恪守她為人媳婦的職責,她一人獨力扶養包綖,待其長成,安排包綖的婚姻。先娶廬州知府張田的女兒為妻,張氏不幸早逝,只好再讓包綖娶文彥博宰相的女兒為妻,總算把包綖的成家大事穩定下來。後來,又派人到開封將包綖生母孫氏接來一家團聚。崔氏對待包綖就如同自己的兒子,而包綖也把崔氏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看待,崔氏的美德在當時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評價,「長嫂如母」的說法便是由此傳開來。

崔氏不僅侍奉公婆至孝、認真照顧包家的後代,甚至她還注意到家族中無依無靠的人,例如:她把無父無母的侄子包永年收養下來,視如己出,直到他長大成人。

《列女傳‧包孝肅媳》。(公有領域)

宋哲宗紹聖元年,崔氏過世,享年六十二歲。

宋哲宗曾下旨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並在包家的門口為崔氏建「節婦台」,以突顯崔氏享有皇上表彰的殊榮。嘉獎詔書還是由當時大文學家蘇軾所撰,收錄在《東坡全集‧故樞密副使包男太常寺太祝義之妻壽安縣君崔氏可特封永嘉郡君仍封表門閭》。崔氏的榮耀似乎到此已經到頂了……

還沒完呢,崔氏還有一件足以跟公公媲美、流傳千古的事,那就是《宋史》為崔氏立了傳。公公和兒媳,同時被寫進正史的,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少之又少,崔氏有這麼一位廉潔剛正的公公——包拯給她當了一個最佳的品德榜樣,而她以親身實踐,盡心盡力在家族的經營與照顧上,終於贏得了《宋史》裡給她的一席之地,也使包拯和崔氏這對翁媳同入正史成為美談。@*

附:《東坡全集‧故樞密副使包男太常寺太祝繶之妻壽安縣君崔氏可特封永嘉郡君仍封表門閭》
敕崔氏。汝甲族之遺孤,大臣之冢婦。夫亡子夭,惸然無歸,而能誓死不嫁,撫養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後,有立於世,惟汝之功。昔衞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詩人歌之;韓愈幼孤,養於嫂鄭,愈喪之期。若崔氏者,可謂兼之矣。其改賜湯沐,表異其所居,以風曉郡國,使薄於孝悌者有所愧焉。可。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 文天祥(繪圖:羊妹/大紀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當屈原放逐,行吟遊蕩於水澤山地時,他仰天長嘆,俯首揮就一首《天問》,懷著悲憫的心情向上蒼發出一百多個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即遠古之時,天地從哪裡產生,是誰將天地間的萬物形態流傳至今?浩蕩蒼穹,茫茫宙宇,這天地萬物,早在人類留下第一個文明足跡時,便已恆久般地存在。這個謎題,或許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