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二十五回:神僧指水怪形藏 于公存海涵度量

作者:明朝 孫高亮
朝廷因徐有貞治水有功,升禮部侍郎,加僉都御史,支二俸住京;徐有貞誤會于謙在皇上面前說他過失不推薦他,甚恨于公。兩次不如所願,遂爾成仇不解。冤禍於此基矣。(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9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徐有貞當日在庵內,再三叩問老僧。老僧見有貞虔誠,對有貞曰:「大人經綸天地,包括萬理,豈不聞仁者無欲之言乎!」徐公心中頓悟此語,乃曰:「如老師之言,莫非其下有巨魚乎?魚性貪餌,吾以豐餌巨鉤,必能獲也。」老僧曰:「非小可也,非易取也。洪口之下,極其深邃。內有一怪,潛身幽底,似蛟非蛟,似鱷非鱷,形長力大,口能吐波發浪。所以才築得就被他哄坍,非水勢之惡也。皆因此怪在下搜決,因此難築。」

有貞見說甚驚,乃曰:「若有此怪,必用千夫巨餌,方能獲捉。」老僧笑而答曰:「大人雖用萬人,亦難捉取。若必欲以人力勝,惹他性起,連附近人家,皆遭其害。吾今傳大人一法,自然除惡,不損於人。」徐公忙叩問曰:「老師有何妙法?」老僧曰:「大人回去,可急取三五千擔石灰,裝載多船。先令人吩咐往來船隻、附近人家,暫離此數十餘里之外。限五日,不許人行動往來。至日,到於洪口,可擊鑼為號,一聲鑼響,齊把石灰傾下水底,急把快船飛搖放遠,待水底石灰滾化,發蒸起來,此怪必然煮死。除了此怪,那時因水勢而導之,堤必成功。」

徐公蒙僧指示,即叩謝辭轉,急急與眾下山回府。速差人取備石灰,按法行之。果然一夜後,聽得洪口水滾如雷。少頃水高接天,衝倒近處房屋無數。居民預先得了曉諭,暫移無害。至第三日後,有貞見洪口水勢不高,波平浪息,乃令人駕快船數隻,前出哨看。哨船之人果見一怪,身長數丈,遍身鱗甲,頭如豬而有鬚,前有二爪,後有鱗尾,形甚兇惡,浮死於水面之上。哨船人來報有貞。有貞親往觀之,果覺駭異。識者曰:「此豬婆龍也。」

有貞連夜並工修築,又三月,此堤將成,忽然大雨,連堤滿漲,水甚湧溢。有貞又掉船細察其故,製數木鵝放水中,順流而下。又投之以物,使人往數里候看,物與木鵝皆浮出,惟一處木鵝不浮,投之以物皆沉。有貞曰:「此水源也。」忙令人塞之,不止,有貞悶思曰:「向者蒙老僧指示,得除此怪,堤將有成。不料秋雨瀑漲,洪水泛濫,其害終在。吾因思窮其源,今源已知其處,奈塞之不止。」

思量久之,不覺隱几而臥。少刻,見二人立於案前。有貞忙問曰:「汝二人何人也?」二人曰:「我河神也。先年因張湫洪水大泛,民遭漂溺。官司屢督工築堤不就,役夫死者數千。吾二人不忍見眾漂沒,乃對天立誓,願捨身以救萬人。我二人遂跳入洪口,其下果有一怪螭在下,與戰一日夜,被吾二人斬之。水就退,沙就長,而堤成。上帝憐吾二人為眾捨身救患,敕吾二人在此守護洪口。今公水源雖尋著,而其下尚有龍窟珠淵,非石沙與土所能塞之也。」有貞忙問曰:「用何物可塞?」二人曰:「可鑄長鐵柱,與大鍋底貫墜於下,自然塞住。」徐公聞言大喜,問二神何名。二人曰:「吾乃郝回龍、鄭當柱也。」言畢覺來,乃一夢耳。

有貞忙出廳問之,適東平判官王震到廳稟事曰:「卑職蒙差濬河,前日見一石板上書著:「鄭當柱、郝回龍為眾捨生。在水中,幸遇王州判,移我顯聖河東。』卑職不敢隱默,特來呈稟。」有貞聞言,心異其事。遂語以適才得夢之由,王州判曰:「此分明神之顯聖,大人當急為之。」有貞遂依夢中所傳之法,用鐵柱鐵鍋下之,隨用石沙去塞,漸塞漸築,而堤遂成。有貞感二神傳法,乃建祠奉二神於洪口。復上疏開神之功績靈顯,遂名其廟曰「顯惠」。至今往來商賈居民禱祀之。

有貞乃從金堤張湫起,逾百里而至大豬潭。西南行九里至濮陽,又上數十里至范陽,又上數百里經澶淵,以接河沚,其水勢隨平。凡河流旁出不順者,築堰堰之。堰有九處,長闊皆萬丈。於是水不東衝沙灣,更從北出,以濟漕渠之淺涸。又於數百里之中置閘,由龍灣於東昌、魏灣,共置八閘。積水過丈,則放泄皆通,流於古河,以入於海。又鑄精銅、精鐵,雜為元金之物象數百斤,以鎮定之,取金水子母之義也,名曰廣濟閘。歷三年,功始完備。有貞共差人四萬五千,分面作長役者一萬三千。用木植大小十餘萬,竹六十餘萬。至今漕運。並商貿船隻,往來稱便。

徐有貞築堤成功之後,尋思往日西山老僧指示之功,乃令人備禮,前往致謝。數日回來,稟覆道:「小人們蒙差遣,仍用尋蹤到庵。只見松崖翠壁依然,金亭玉柱如舊。其庵空,其者僧與白尾騾,不知所往。但見石庵柱上,高題一偈,寫著留與治水徐公。因此小人們錄此偈呈覽。」其偈云:
指示汝成堤,從此賴無虞。
日前多朗照,後漸進彌迷。
越五重華曜,於忠實爾為。
南金當有遇,歸莫檢篇遺。

有貞看畢,不解偈中之意。乃曰:「此真神僧點化,吾得除水怪以成堤功。恨吾歸心太急,不曾參問得禪機。若再相懇,必有教益。可惜無緣。」嗟歎一回,留月餘,乃治裝還朝。朝廷因有貞治水有功,升禮部侍郎,加僉都御史,支二俸住京。其年京師大旱,有貞薦唐段民能祈雨。段民應詔,果祈下甘霖尺餘,不致饑歉。不多月,段民得病身故。朝廷遂蔭一子入監。

有貞在京一年,因國子監缺祭酒,復浼于公保薦,于公即使保奏。過數日,于公奏事於文華殿。景帝獨宣于公至面前,曰:「徐有貞雖有才華,然其心術機險,豈堪為祭酒耶?若用之,豈不壞了後生輩也?」公見諭,惟叩謝辭出。左右見景泰召公當面,遙聞有貞祭酒之旨,傳與有貞。有貞只道于公不薦他,又在上前說他過失,甚恨于公。兩次不如所願,遂爾成仇不解。冤禍於此基矣。

于公平日只知輔君匡國,練兵養民。惟直道而行,於心無愧,不知旁忌匿怨者多時。有兵部侍郎王偉,原任職方司郎中,于公見偉有才思,遂保舉為本部侍郎,鎮守大同諸處。前者于公遺計於偉,致小田兒(賊名)之死。遂召回同理部事。未幾,于公以多事匆忙,偶然詿誤一事。王偉遂密奏於帝。

一日,景泰召公於便殿,以偉劾疏面授于公。公叩頭認罪。帝慰諭曰:「朕自知卿,卿勿為慮。」于公蒙景泰授王偉之疏,感恩叩謝而出。

王偉見于公回部,忙出迎曰:「今日有何聖諭?何事商確回遲?」公曰:「姑進內言之。」既到堂,偉又曰:「聖上何事議論?」于公笑曰:「老夫政事冗繁,稍有不是之處,賢弟當面言之,不佞必然相從,何忍為此。」隨出袖中所劾之疏與之。王偉跼蹴無地。公復慰曰:「不佞素無夙憾。自今之後,有不到處,煩賢弟面教,足見雅情,不必介懷。且國家多事之秋,部事非一人可理。得弟輔成,足沾厚意。」王偉此後愈加恭敬于公,公亦厚待王偉,無纖毫芥帶於心。有事彼此商議,然後施行。

公一日與偉商確兵政,忽有人報道:「廣西總兵武毅上本劾奏思明州士官黃弒兄大變事。」公正欲問時,早有武毅揭帖呈上。于公看畢,查訪其事。不數日,人報道廣西思明州土官黃有本奏上。朝廷旨下,著眾官會議。未知所議何事。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屈原遭受憂愁而作《離騷》。另一位千古奇冤岳飛,臨刑前呼曰:「天日昭昭!」(《宋史・岳飛傳》),民間流傳此言為「天理昭昭」。他們都成為被後世所敬仰、紀念的民族英雄。這說明,即使在人世間一時蒙冤,可天理總歸是公正的。
  • 古人勤學、苦學的故事流傳千古。但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發奮讀書呢?這並不是因為科舉制度可以讓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美其身(完善自我)」、「貴其全(德行完美無缺)」,成為有「德操」與仁義的君子。
  • 錢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舉進士,授官同州觀察推官;《宋史》稱他「聽決明允,郡治賴之」,即讚他聽審判案清明公正,是為州郡政務的梁柱。本文就從一個實際案例來看他是怎樣破案,讓一個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數人生命,同時化解了一家人的滅門之禍;真相大白之後,他又是怎樣推辭不居功的。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陵聞蘇武將返,特來相餞,蘇武與李陵握手道別,不勝哀戚。圖為宋 陳居中《蘇李別意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