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一東(22)盧杞除患 彭寵言功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盧杞以除豬患為名蒙蔽了皇帝,正是他奸邪的地方。後來他居高位卻陷害忠良,亂政誤國,但最後也死於被貶途中。(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原文】

lú qǐ chú huàn,péng chǒng yán gōng。
盧杞除患,彭寵言功。
ㄌㄨˊㄑㄧˇㄔㄨˊㄏㄨㄢˋ,ㄆㄥ?ㄔㄨㄥˇㄧㄢ?ㄍㄨㄥ。
盧杞除患,彭寵言功。

【註釋】

(1)盧杞:字子良,唐德宗時奸臣,樣貌醜陋,面色如藍,陰險狡詐且排斥忠良,但有口才,能取悅皇上。擔任宰相時,陷害忠臣,宰相楊炎、張鎰和四朝元老顏真卿,都被盧杞陰謀害死。後引起涇原兵變,京城失守,貶為澧州別駕,途中憂憤而死。
(2)患:禍患。
(3)彭寵:字伯通,西漢末更始帝時為漁陽太守,後歸順劉秀(東漢光武帝),封建忠侯,賜大將軍。東漢初率軍攻幽州牧朱浮,自稱燕王。

【語譯】

盧杞以除掉官豬為患民間為藉口,想要得到皇上的信任。彭寵自稱為國家立下大功,不滿皇帝的封賞。

【人物故事】

盧杞

《新唐書‧奸臣列傳》記載,盧杞(?—785年)任虢(guó,ㄍㄨㄛˊ)州刺史時,上奏說虢州有三千隻官豬成為民患,唐德宗說:「遷到同州的沙苑那地方去。」盧杞說:「同州人民也是皇上的百姓,臣認為把官豬吃掉就行了。」德宗說:「守護虢州而能憂心他州,真是宰相之才呀!」下詔把豬賜給貧民,並有意重用盧杞。不久便召為御史中丞,過了一年升為宰相。

《舊唐書‧盧杞傳》記載,盧杞任御史中丞時,郭子儀臥病在床,百官造訪時,郭子儀都沒叫在旁侍奉的姬妾迴避,但聽說盧杞到訪,令侍妾全都離開。盧杞離開後,家人問他原因,子儀說:「盧杞形貌醜陋而心地陰險,在旁侍候的人見了他必然笑其醜陋。倘若此人掌握大權,我們家族就要遭滅族之禍了。」

盧杞任宰相後,忌妒賢能,稍有不附和他的人,必定致之於死地。宰相楊炎、張鎰,德高望重的老臣李揆、顏真卿,都被他設計陷害,天下人無不痛心憤怒。後來盧杞因罪被貶為澧州刺史,給事中(掌侍從規諫的職官)袁高認為盧杞奸邪亂政,貶官還不能抵罪,又改為澧州別駕。德宗問宰相李勉:「眾人都說盧杞是奸邪小人,朕為何不知?」李勉回答:「天下都知盧杞奸邪,唯獨陛下不知,所以才叫奸邪啊!」當時的人都稱讚李勉正直。

彭寵

《後漢書‧彭寵傳》記載,彭寵(?—29年)歸附劉秀,被封為建忠侯,賜號大將軍。劉秀圍攻王郎時,彭寵轉運糧食,前後不絕。後來劉秀即位為東漢光武帝,之前彭寵舉薦的吳漢、王梁,都已並列為三公,唯獨彭寵沒有加官,彭寵嘆氣說:「我的功勞應當為王,但如今卻是這樣,陛下難道忘了我嗎?」又因為和朱浮不和,彭寵舉兵反叛,自立為燕王,不久被奴僕子密殺死,拿著他的首級去向皇帝邀功。

《後漢書‧朱浮傳》記載,幽州牧朱浮廣召州中名士,成為自己旗下部屬,大加發放各郡倉穀,供養這些官員家屬。漁陽太守彭寵認為天下未定,不應多置官吏,以損耗軍用糧食,不願聽從朱浮的命令。朱浮生性自負,對此頗為不滿,多次上奏詆毀彭寵。彭寵個性也固執倔強,又憑恃自己曾立下大功,兩人積怨日深。後來彭寵發兵進攻朱浮,朱浮寫信責問彭寵,提到從前遼東有隻豬,生了隻白豬,主人以為是奇異珍寶而進獻朝廷,到了河東才發現那裡的豬都是白的,所以才懷著慚愧的心情回去。如果以你的功勞對朝廷來說,就像遼東之豬啊!彭寵看了信更加憤怒,攻朱浮轉為急迫。

盧杞以除豬患為名蒙蔽了皇帝,正是他奸邪的地方。後來他居高位卻陷害忠良,亂政誤國,但最後也死於被貶途中。朱浮雖有文才,但他夾怨報復,「遼東之豕」的比喻雖然巧妙,但有失厚道。彭寵不知謙讓,自以為功高天下,後來死於自己奴僕之手,貪求不足而引來殺身之禍,實在不值得。或許做而不求、功成不居,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做人道理。

──轉自正見網

(點閱【龍文鞭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釋之不畏權貴,執法如山。(清玉 繪圖/大紀元)
    張釋之跪著幫老人綁鞋帶,從此更受敬重;杜子夏改戴小帽,讓人不再稱呼他不雅的稱號。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