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八回:從御駕議收漢庶 至單橋諫免趙王

作者:明朝 孫高亮
朱高煦之亂(定難之變),為明朝宣德元年,永樂帝次子漢王朱高煦謀反的事件。明宣宗御駕親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亂。(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德元年,朝廷乃恩封大小官員,並藩王勛戚臣寮。永樂帝生三子:長即洪熙;次漢王,封於樂安;三趙王,封於彰德。洪熙自幼仁德孝敬,慈愛好文。漢王自幼性凶剛狠,好騎馬射箭。及長,甚有膂力。永樂因漢王出兵有功,心甚喜之,初封為天策上將軍。王得此職,心中大喜。誇示左右曰:「昔唐太宗曾封為天策上將軍,吾今得此職,豈非天意在我乎!」遂造謀有奪兄之意,時常在永樂前譖毀洪熙。洪熙仁厚,不與為較,反加友愛。後永樂察知其欺,遂大怒,改封為漢王,敕於雲南建國。漢王哭訴曰:「子有何罪?置於萬里之外。」永樂乃改封於樂安。封不數年,永樂崩,洪熙即位。

漢王心甚不安。洪熙待之益厚,比往時更加優待。不期洪熙在位一載而崩,洪熙之子宣德登極。漢王聞知,心中不樂。後朝廷加漢王封爵,又不上表謝賀,乃與護衛指揮王斌、朱恒、盛堅、侯海等,共為逆謀。暗令人到山東約都指揮靳榮反濟南,仍四下裡發遣弓刀手於真定、河間諸衛所,盡奪旁郡地方。又遣枚青到京,暗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見枚青問其來意,青遂遞上漢王密約之書。英國公見了大驚,暮夜即拿枚青見宣德。上一見大怒曰:「朕惟至親只有二叔,今至親如此,他藩何如!朝廷有王,國法安在!」乃指枚青詈曰:「俱是汝等奸臣離間,致傷骨肉之情!」即命拿青下獄,「待朕擒了漢王,然後處置。」

明日旨下,敕平江伯陳瑄防守淮安,都督芮勛守居庸關。又盡釋放京城軍旗刑徒,俱令隨駕親征。宣德元年九月初三日,命廣寧伯劉瑞守內城;定國公徐昌、彭城伯張昶守皇城;安鄉伯張安守護內外城。初四日,命豐城伯李賢、侍郎郭璡督管軍餉,鄭王瞻墡、襄王瞻凌留守北京。武安侯鄭亨、都督山雲、尚書黃福同守輔京師。初五日,率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元吉,少傅楊榮,尚書胡瀠,通政楊善,都御史陳山、顧佐,監察御史于謙、王翱等扈從,御駕親征。令武陽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廣平伯袁容、都督張升為左右翼,軍容甚盛。

初六日,駕出都門。行至中途,上顧問從臣曰:「卿等試度漢王計將安出?」少傅楊榮進前對曰:「臣料樂安城小,漢王必先取濟南為巢窟。」夏元吉亦奏曰:「觀漢王曩時不肯離京,今必趨南京無疑。」上曰:「二卿所料,未必其然。今濟南雖近,未易攻打。聞朕大軍至,亦無暇攻擊。且漢王並護衛家小,俱在樂安,未必肯棄此。」聖言未畢,忽侍御史于謙前奏曰:「臣度漢王外多誇詐,內實懦怯。又且臨事狐疑,無有斷決。今不直取南京,足知展轉無能。今漢王實不料度陛下親征,量得朝中將帥,無與為敵,乃敢如此悖逆。今日我陛下親征,城中聞知膽落,必成擒矣。」宣德聞言大喜曰:「觀卿所言,正合朕意。」急令將士前進。

早有探事人入城,報知漢王曰:「聞朝廷差大將武陽侯領兵到此。」漢王聞報,攘臂大喜曰:「吾何懼哉,吾何懼哉!此易為退耳。」復顧左右曰:「吾料朝中無我對手,今果然矣。」正欣喜之間,又有人急報曰:「今上親征我國。」漢王聞得「親征」二字,半晌無語,面如土色,心中大懼。護衛指揮朱恒即忙進曰:「大王勿驚。乘此南京無備,可急起兵,直至南京。若得南京,號令文武,誰不允從?大事成矣。少若遲疑,大軍一至,圍繞城池,城中若釜中之魚,必遭擒耳。」漢王終是心怯,果然不能決斷。

宣德行至樂安,乃命三軍一齊蓐食,倍道兼行,不可遲滯。大臣齊諫曰:「林莽之間,恐有埋伏。百里趨戰,兵家所忌,甚為不便。」上曰:「兵貴神速,朕兵直抵城下。況彼烏合之眾,方洶洶未定之時,何暇設謀計伏。」

大臣皆賀曰:「此陛下聖算,臣等皆不及也。」上曰:「卿等所言亦是。且古昔聖人,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但朕度之審矣,卿等無慮。」遂催兵急進。來至慶雲、陽信(二縣名)並無官吏人等迎接,皆慌慌避入樂安城中去了。上曰:「眼見彼處兵民,皆遁進城中去也。」

初九日,駕住樂安城北。但見城中黑氣黯黲,遂圍其城。漢王將校憑城舉炮石打下。我軍發神機銃炮攻打,其聲震如霹靂,城中一時鼎沸,慌亂起來。諸將急請打城。上不許,敕諭漢王令其改過。漢王密地遣人到駕前奏曰:「願今日與妻子訣別,明日出城待罪。」上許之,遣人歸報漢王。漢王盡收諸兵器及通謀逆等書燒燬。

十一日,漢王將出待罪。王斌等力止,泣諫曰:「寧決一死戰,無為人擒。」漢王見眾將如此,假以復入宮中取物,潛自從地道中出來,投見上位,乃頓首伏地曰:「臣該萬死!惟懇陛下憐之。」乞命者再三。上遂命護衛人役,發一圍轎,令漢王坐於轎內抬行,仍悉召諸子從行歸京。赦城中百姓之罪,乃降漢王為庶人,改樂安州為武定州。

處置已定,回駕至單橋,有都御史陳山迎駕奏曰:「漢王謀叛,趙王實與之同謀。今乘此得勝之兵,移指彰德,擒趙王如反掌耳。今若不取,後趙人反測不安。設有他變,恐復勞聖慮也。」上聞言,沉凝半晌。楊榮、于謙二臣急忙諫曰:「先帝止有二弟,今漢王自絕於天,不得不伐。趙王反形未露,逆謀未彰,今遽用兵伐之,恐傷先帝之愛,有累陛下之仁。」上曰:「二卿之言是也。」陳山扈從在後,屢屢言曰:「今不取,日後必為子孫憂。」楊士奇、夏元吉聞陳山之言,不以為是,乃進諫曰:「趙王事未彰露,不宜遽伐。」上亦不忍,即命廣平伯哀容、都御史劉觀,持群臣奏章以示趙王。趙王聞廣平伯等到,不知所為,心中大驚。及見廣平伯傳旨並群臣奏章,趙王視看俯拜於地曰:「蒙皇上恩德浩大,骨肉保全。」即同廣平伯等入朝謝罪。上待之甚厚,仍加俸一百石,彩緞二十端,送趙王歸國。

上乃令漢庶人當殿見上。上責其叛逆之罪,庶人當殿猶自倔強,反出不遜之語,不伏判逆之情。朝臣默然。忽班部中閃出一員官來,大喝一聲,聲若洪鐘,乃曰:「庶人不得喧嘩強辯,吾今與汝明正其罪。」未知閃出何官。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但史可法為國殉難的事蹟,在三百年後的今天再度回味,卻依然令人迴腸蕩氣…
  • 屈原遭受憂愁而作《離騷》。另一位千古奇冤岳飛,臨刑前呼曰:「天日昭昭!」(《宋史・岳飛傳》),民間流傳此言為「天理昭昭」。他們都成為被後世所敬仰、紀念的民族英雄。這說明,即使在人世間一時蒙冤,可天理總歸是公正的。
  • 古人勤學、苦學的故事流傳千古。但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發奮讀書呢?這並不是因為科舉制度可以讓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美其身(完善自我)」、「貴其全(德行完美無缺)」,成為有「德操」與仁義的君子。
  • 錢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舉進士,授官同州觀察推官;《宋史》稱他「聽決明允,郡治賴之」,即讚他聽審判案清明公正,是為州郡政務的梁柱。本文就從一個實際案例來看他是怎樣破案,讓一個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數人生命,同時化解了一家人的滅門之禍;真相大白之後,他又是怎樣推辭不居功的。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陵聞蘇武將返,特來相餞,蘇武與李陵握手道別,不勝哀戚。圖為宋 陳居中《蘇李別意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