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黃香不祭灶神卻官祿加身 他的福分是怎麼得來的?

作者:允嘉徽
東漢孝子黃香出任官職不祭灶,且閉門謝客。他為何這樣作呢?圖:明仇英畫二十四孝 冊 黃香扇枕怡親。(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7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天下無雙 江夏黃童

黃香字文彊,江夏安陸人氏。他小時候家境清寒,母親在他九歲時就去世了,他傷心憔悴,一直為母親守喪。後來小小的黃香把孝心都灌注到父親身上,盡心奉養。黃家貧窮,家中沒有僕人婢女,小黃香親自操勞家事。鄉人盛讚他侍奉父親極盡孝道。《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有一則「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就是讚美黃香的孝行。

太守劉護聽說了他的德行而把他召入府,給他安了「門下孝子」的名銜,對他非常愛敬,那時黃香才十二歲。在太守府中,黃香博學經典,精究道術,文章也很了得,京師的人稱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香的聲名也傳到了皇帝耳中。漢章帝在中山府邸,召黃香至殿下,對各王侯介紹他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因此都對黃香另眼相看。

黃香不僅是一個孝子,又是很受朝廷皇帝敬愛倚重的尚書令。漢和帝在位,非常賞識黃香,多次升遷他的官職,從郎中累遷尚書令。後來黃香遷任魏郡太守,他改變了之前郡府的舊習,省下很多新舊官交替時採買的費用。當地新官上任時汰舊添新的設備費動輒數千萬錢。黃香接任太守徹底實行簡約,人未到魏郡地界,就先下令撤消各種備辦的常用器具和新設備。到官日,他又點了一些用品撤掉,也不依循舊例「祭灶」求福,反而閉門絕客。

黃香不祭灶乃是「不媚神」

黃香為何不祭祀灶神?難道他不敬神嗎?其實,黃香是不「媚神」!「敬神」和「媚神」有何差別呢?

俗世的一些人家祭灶,以祭祀請求賜福,尤其世俗所傳以甜點祭拜灶神,用來甜灶神的嘴幫忙自家在天帝面前說說好話,其實,這是「媚神」而不是敬神。試想「神」豈是能賄賂的?能被賄賂的還能是神嗎?所以黃香不祭灶並非不敬神,其實是不「媚神」!黃香不媚神,也不從俗。他在到官之日,不祭灶也不為自己求福,並且閉門絕客來迴避道賀和攀迎。

慈悲黎民 救人無數

據《後漢書》記載,黃香任尚書令掌管樞機要務時,勤務政事,憂公事如己家事。漢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東平清河上奏了一件放訞言邪惑民眾的案子,牽連者達千人之多,依狀可能都要論及死罪。黃香接手這件案子後,悉心辯析證據,糾正揭發實情,不冤不枉,量刑從輕。洗清了許多人的不白之冤,救活無數人。

黃香平日在執行法務科罪論刑時,常常持輕量刑。黃香愛惜人命,對那些做錯事或是誤觸法網的人,也總是存著悲憫心,擔憂他們的困境並加以濟助,為他們請求從輕科刑。黃香還曉習邊塞的事務,考量軍政,管理處置皆能得宜。他精勤理政、秉公利他的精神與胸懷,屢次受到皇上賞識嘉獎。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好父母官

延平元年(西元106年),他遷任魏郡太守時為百姓爭取福利,讓富商和官員不與農爭利。魏郡在城內外都有官家的園田,分給人耕種,這些好田地每年收穀達到數千斛,分租的人不乏富商和官員。黃香說:「田令規定『商人不農耕』,王制規定『官員不耕作』,卿大夫、食俸祿的官吏,不可與百姓爭利。」便將田地交給百姓耕種。

當地方遇到大水暴漲,鬧饑荒的時候,黃香節省自己的俸祿,捐出以前皇上給他的賞賜,用來救濟沒飯吃的窮人。郡中有大量存糧的人家受到黃香的感召,也紛紛捐出義穀,讓官府借貸給百姓,幫助那些受災的貧窮百姓渡過難關。

俗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黃香悲天憫人的精神處處落實在官場,時時實踐於生活中。他秉公辦事,明辨真相,從輕量刑,救人無數,陰德無量;他同情貧困的百姓,發揮「人飢己飢」的胸懷,救助飢餓無助的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樣的大善之舉就是自求多福的好方子,相信灶神、天神都看在眼裡。

黃香精勤奉行天道的陰德,遠遠勝於媚神的祭灶求福!現世中的他受到福佑,皇帝對精勤理政造福人民的黃香,數次加給恩賞,關懷慰問他的疾病並賜醫藥,累次升遷他的官職,寵遇隆盛。

後來他雖然因為地方河水暴漲沒能調度好而被免官,數月後逝世於家中,但這或許是天命已到,或許是在離開這一世前,上天讓他輕鬆還掉過去業債的一個安排。黃香之子黃瓊在父親逝後,雖然屢屢避不應徵,還是受到多方薦舉,後來官至三公、太尉,清高顯貴,可說是黃香積德延福後人的展現!

後語

春秋時代衛國權臣王孫賈勤於「祭灶」,認為「與其祈禱主宰生死禍福的尊貴奧神保祐,不如殷勤祭祀掌管衣食福祿的灶神賜福」(「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王孫賈問了孔子的看法;孔子並不認同王孫賈的想法、做法。孔子認為人要行得正,即使在無人的地方,作人做事一樣要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對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這也就是黃香不從俗、不祭灶的真精神所在,表現真君子的崇高境界與內涵。神能不讚賞這樣的人嗎?!

資料來源:《東觀漢記》《後漢書》《論語‧八佾》
@*#
責任編輯:王愉悅

─點閱【歷代名臣】系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屈原遭受憂愁而作《離騷》。另一位千古奇冤岳飛,臨刑前呼曰:「天日昭昭!」(《宋史・岳飛傳》),民間流傳此言為「天理昭昭」。他們都成為被後世所敬仰、紀念的民族英雄。這說明,即使在人世間一時蒙冤,可天理總歸是公正的。
  • 古人勤學、苦學的故事流傳千古。但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發奮讀書呢?這並不是因為科舉制度可以讓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美其身(完善自我)」、「貴其全(德行完美無缺)」,成為有「德操」與仁義的君子。
  • 錢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舉進士,授官同州觀察推官;《宋史》稱他「聽決明允,郡治賴之」,即讚他聽審判案清明公正,是為州郡政務的梁柱。本文就從一個實際案例來看他是怎樣破案,讓一個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數人生命,同時化解了一家人的滅門之禍;真相大白之後,他又是怎樣推辭不居功的。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陵聞蘇武將返,特來相餞,蘇武與李陵握手道別,不勝哀戚。圖為宋 陳居中《蘇李別意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