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一真(14)

看《龍文鞭影》學典故:香山詩價 孫濟酤緡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明《南生魯四樂圖》(局部),畫中表現白居易作詩通俗,老嫗可解。(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 ,

《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xiāng shān shī jia ,sūn ji gū min 。
香山詩價,孫濟酤緡。

ㄒㄧㄤ ㄕㄢ ㄕ ㄐㄧㄚˋ,ㄙㄨㄣ ㄐㄧˋㄍㄨ ㄇㄧㄣˊ。
香山詩價,孫濟酤緡。

【注釋】

(1)香山: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歷經唐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朝,官至刑部尚書,享壽七十六歲。詩風平易淺白,老嫗能解。與元稹以詩唱和,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世稱「劉白」。
(2)孫濟:東漢末年人,三國時吳帝孫權的叔父。
(3)酤緡:酒錢。酤,買酒。緡,穿銅錢的繩子,代指銅錢。

【語譯】

白居易的詩作一篇價值一金,孫濟典當緼袍償還積欠的酒錢。

【人物故事】

白居易

據《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自幼聰慧過人,胸襟曠達。十五六歲時,帶著自己的文章,拜訪著作郎顧況。顧況善於作文,但恃才傲物,後輩文章沒有令他滿意的。看了白居易的文章,不由得到門前迎接且以禮相待說:「我以為文人早已絕跡,卻又見到你了。」白居易文辭華麗,尤其精於詩和散文。所作詩歌有上百篇,皆意在諷諫當時的弊病,補救政事的缺失,所以有德君子都稱讚他,而這些詩歌往往流傳到宮中。唐憲宗接納諫言而詳加思考,渴望聽到正直之言,元和二年,徵召白居易任翰林學士,元和三年,官拜左拾遺。

元和十年,盜匪殺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緊急請求捉捕盜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並非諫官之職(白居易當時為太子左贊善大夫),不應先於諫官奏事。碰巧有人向來厭惡白居易,指責他言詞虛浮華靡,品性惡劣,其母因為看花落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賞花〉、〈新井〉詩,有傷孝道。白居易因而被貶為江表刺史。中書舍人王涯又上書議論,言白居易所犯劣跡,不宜治理州郡。白居易又被追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除了儒學之外,尤其精通佛教經典,常以忘懷得失,順其自然來處事,對貶官並不介意。建房舍於廬山遺愛寺,與湊、滿、朗、晦四位僧人,為方外之交。超然自得之時,幾乎忘了自身形體。唐武宗會昌年間,白居易在刑部尚書任內辭官退休。和香山寺僧人如滿成立香火社,往往乘轎往來,著白衣持手杖,自稱香山居士。

唐穆宗長慶末年,浙東觀察使元稹,曾為白居易作〈白氏長慶集序〉,曰:「白居易還不會說話,就能認得『之』『無』二字。學會說話後,勤學聰敏,與其他孩童迥異。五六歲識得聲韻,十五歲有志於辭賦,二十七歲考取進士。我起初和白居易同為祕書省校書郎,前後多以詩篇相贈答。我貶官江陵時,白居易仍在翰林院,寄給我數十篇詩歌。從巴、蜀、江、楚間到長安中少年,爭相仿效,競作新辭,自稱為元和詩。二十年間,皇宮、道觀、寺廟、旅館的牆壁上無不書寫,牧童、僕役之口無不談說我們的詩。其抄寫刻錄,沿街叫賣於街市,或藉以交換酒、茶的人,到處都是。甚至有盜竊姓名,任意自售,混雜其間,也無可奈何。又雞林國(今屬朝鮮)的商人急切求買,自己說:『本國宰相,每以一金換一篇,特別偽造的詩篇,宰相往往能辨別。』自有詩篇、文章以來,未曾流傳得如此廣泛。」

孫濟

據西晉人虞溥《江表傳》,孫權的叔父孫濟酷愛喝酒,曾經說:「平常隨處欠人酒債,想要典當這件緼袍償還酒錢。」

【說明】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廣受歡迎,遍及王公貴族、販夫走卒,而且老少咸宜,無遠弗屆,遠在朝鮮半島的雞林國宰相也重金求購。但他的諷諭詩也得罪了權貴,藉故指責他越權奏事,誣陷他作詩有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因此他在〈與元九書〉中不禁感嘆:「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正是他此時的作品。

起初白居易為報答皇帝的提拔,冒死進諫,惹得憲宗不悅,多虧李絳勸憲宗要廣開諫言之路。但被貶後的他已無心政治,「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然而白居易畢竟是個勤政愛民的官員,任杭州刺史期間,疏井修堤,寫下治水要領〈錢塘湖石記〉,刊於石上,也就是有名的「白公堤」。調任蘇州刺史後,平均賦稅,解除民間疾苦。當他因病離職,許多人痛哭流涕追送了十幾里,那時「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劉禹錫〈白太守行〉),可見他受民眾愛戴的盛況。

修佛使白居易面對困境能淡然處之,於是「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晚年他已是一心向佛的香山居士,對世事早看淡了,故言「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了事人」(〈百日暇滿少傅官停自喜言懷〉),還勸別人記住,痛苦多是自找,追逐名利只會自取災禍,作詩云:「吉凶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感興二首〉)

白居易對於自己的詩歌天才,還有另一番說法。傳說宰相房琯前世就是個參禪的和尚,詩佛王維自稱前生是個畫家,白居易也打坐入定,用宿命通功能看到了自己多生多世背負的詩歌緣分。(〈自解〉:「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不然何故狂吟詠,病後多於未病時。」)所以白居易的天生聰慧,六七個月能識字,五六歲識得聲韻,也有其宿世的緣由。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 文天祥(繪圖:羊妹/大紀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當屈原放逐,行吟遊蕩於水澤山地時,他仰天長嘆,俯首揮就一首《天問》,懷著悲憫的心情向上蒼發出一百多個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即遠古之時,天地從哪裡產生,是誰將天地間的萬物形態流傳至今?浩蕩蒼穹,茫茫宙宇,這天地萬物,早在人類留下第一個文明足跡時,便已恆久般地存在。這個謎題,或許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