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五微(1):敬叔受餉 吳佑遺衣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清廉的何敬叔貼告示接受饋贈,幾天之內得到二千八百石的米,他將米全部拿去代繳百姓的欠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73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文】

jìng shū shòu xiǎng ,wú yòu wèi yī 。
敬叔受餉,吳佑遺衣。

ㄐㄧㄥˋ ㄕㄨ ㄕㄡˋ ㄒㄧㄤˇ,ㄨˊ ㄧㄡˋ ㄨㄟˋ ㄧ。
敬叔受餉,吳佑遺衣。

【注釋】

(1)敬叔:即何敬叔,南北朝南齊東海郯人。曾在梁朝擔任長城令。
(2)餉:贈送他人東西。
(3)吳佑:字季英,西漢陳留長垣人。
(4)遺:贈送。

【語譯】

何敬叔貼告示接受饋贈,將所得拿去代繳百姓的欠租。吳佑贈衣給屬下的父親。

【人物故事】

何敬叔

何敬叔擔任長城令時,為政清廉簡約,從不接受任何饋贈。有一年農作物收成不佳,夏季到來,一些貧困的百姓拿不出米交租稅,他忽然在衙門貼出告示,表示接受大家的贈禮。幾天之內得到二千八百石的米,何敬叔將米全數拿去代替貧困的百姓繳交租稅。之後有人要贈送東西,他仍堅持不再接受饋贈。

何敬叔年輕時就信奉佛法,他得到一塊栴(zhān,ㄓㄢ)檀木,準備雕刻成佛像來供俸。佛像即將雕刻完成,卻一直找不到好的光材(做佛像頭頂圓光的材料)。有一次,他在睡夢中夢見一位和尚,穿著袈裟拿著錫杖前來,告訴何敬叔說:「縣府後面的何家有一桐盾,十分適合做佛像的光材,何氏極為珍惜,如果你向他苦求,應該可以得到才是。」何敬叔醒來後,到縣府後方尋訪,果然有一何氏人家。他上門請求買盾,何氏說:「家中的確有此桐盾,我們十分珍惜,您怎麼得知的?」何敬叔詳細說明夢境,何氏非常驚訝,奉送給何敬叔當做佛像的光材。(《冥祥記‧卷四》)

吳佑

吳佑擔任膠東相,為政崇尚仁德簡約,以身作則。如果百姓之間有爭訟,他每每先關在房間裡自責反省,然後才斷定訟案的是非對錯。或者親自到鄉里的百姓家,對他們曉以大義,希望他們重新和解。從此,爭訟息止。

有一個名叫孫性的小吏,負責掌管聽訟、稅賦,他私下向人民收稅,買了一件衣服送給父親。孫父非常生氣地訓斥他說:「有一個這麼好的長官,你怎麼忍心欺騙他呢?」督促他回去自己請罪,孫性很害怕,於是拿著衣服向吳佑自首。吳佑屏退左右,詢問其中原由。孫性詳細說明父親的告誡。吳佑說:「屬下因為孝敬親人的原因,甘心接受污名,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觀過,斯知仁矣』 。」吳佑赦免了孫性的罪,讓他回去向父親道歉,並且把衣服送給孫父。

安丘地區有一名男子毋丘長,和母親一起去市集,在路上遇到醉漢侮辱他母親,憤怒之下殺死了醉漢,逃亡在外。後來在膠東被抓到。吳佑喚毋丘長,告訴他說:「你的母親遭受污辱,一般常情都覺得是可恥的事。但是孝子憤怒時思慮難以周密,行為不應該拖累尊親。現在你背離親人,逞威發怒,在白日殺人,如果赦免你不合義理;又不忍刑責你,該怎麼辦呢?」毋丘長自縛請罪,說:「國家制訂法律,我觸犯法令應該被囚禁。您雖然哀傷憐憫,但恩無所施。」吳佑問毋丘長是否已娶妻?毋丘長回答:「有妻但尚未有子。」於是,吳佑將他的妻子從安丘請到膠東,讓毋丘長與妻子同宿獄中。不久,他的妻子便懷孕了。到歲末行刑前,毋丘長哭泣著對母親說:「我辜負母親,應該要以死謝罪,但拿什麼來報答吳君的大恩呢?」於是咬下一節手指吞下肚,含著血說:「妻子如果生兒子,就取名『吳生』 ,告訴他我臨死前吞指發誓,囑咐兒子將來要報答吳君。」然後自縊而死。(《後漢書‧列傳五十四》)

——轉自正見網

(點閱【龍文鞭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釋之不畏權貴,執法如山。(清玉 繪圖/大紀元)
    張釋之跪著幫老人綁鞋帶,從此更受敬重;杜子夏改戴小帽,讓人不再稱呼他不雅的稱號。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