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七虞(4):伍員覆楚 句踐滅吳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戰國中期 嵌孔雀石綠松石犧尊。背部開孔以納酒,口部有流以傾酒。(台北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1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原文】

wǔ yún fù chǔ ,gōu jiàn miè wú 。
伍員覆楚,句踐滅吳。

ㄨˇㄩㄣˊㄈㄨˋㄔㄨˇ,ㄍㄡ ㄐㄧㄢˋㄇㄧㄝˋㄨˊ。
伍員覆楚,句踐滅吳。

【注釋】

(1)伍員:字子胥,春秋時代楚國人,吳國宰相。楚國太子太傅伍奢的次子,被楚平王追殺逃往吳國,受到吳王闔閭重用,輔佐吳國攻楚,楚國幾乎滅亡。後吳王夫差(闔閭之子)打敗越國,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之以免後患,但夫差聽信伯嚭(pǐ,ㄆㄧˇ)讒言,賜死伍員。後來吳國果如伍員所言,被越國所滅,夫差後悔自盡。
(2)覆:顛覆、毀滅。
(3)句踐:也作「勾踐」,春秋時代越國君主,其祖先是大禹的後裔。曾打敗吳軍,吳王闔閭亦傷重不治。闔閭之子夫差重用伍子胥,富國強兵,大敗越國。句踐採范蠡建議,派文種向吳求和,賄賂吳太宰伯嚭,獻美女西施。夫差沉迷美色,荒廢朝政,而句踐刻苦自勵,後興兵滅吳。

【語譯】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人物故事】

據《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祖父伍舉,侍奉楚莊王能直言勸諫而顯貴,故其後代子孫也有名於楚國。伍子胥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的太傅,費無忌為太子少傅。但費無忌不忠於太子建,為太子到秦國娶親,卻因其為絕色美女而勸平王自己娶秦女,平王娶回秦女後極為寵愛,而對太子日益疏遠。費無忌又誣陷太子因秦女而有怨憤,將起兵作亂。平王召太子太傅伍奢前來查問,伍奢說:「大王怎能單憑賊臣的讒言就疏離了骨肉至親呢?」費無忌說:「如今大王再不制止,他們叛亂之事就要得逞了,大王終將被擒。」於是平王大怒,囚禁伍奢,追殺太子,太子建逃往宋國。

費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將成為楚國憂患,可利用伍奢為人質召來他們。」平王派人告訴二子:「你們能來我就饒你父親不死,不來就殺伍奢。」兩人知道平王之計是讓他們父子皆死,伍尚對弟弟子胥說:「你可離去了!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去赴死。」後來平王果然殺了伍奢和伍尚,子胥逃往吳國。

五年後楚平王死,伍子胥受到吳王闔閭重用,共謀國事。起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好友,子胥逃亡時曾告訴申包胥:「我必顛覆楚國。」申包胥說:「我必存續楚國。」等吳兵攻進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站在秦國朝廷,七天七夜哭聲不絕,秦哀公憐憫他,說:「楚王雖暴虐無道,但有這樣的臣子,能不讓楚國保存下來嗎?」就派兵救楚,擊退吳軍。

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吳越交戰,吳王闔閭被射傷,死前告訴兒子夫差:「切勿忘了越國之仇。」二年後,越王句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練兵,將要報復越國,便想先發制人,率先攻吳。范蠡勸諫說:「不可,臣聽說兵刃是凶器,戰爭是背德,爭鬥是最下等之事。陰謀背德,好用凶器,故意做下等之事,將被天帝所禁止,這樣做沒有好處。」但越王心意已決,發兵攻吳。吳王精兵盡出,擊敗越軍,越王被圍困於會稽,長嘆道:「我將終了於此嗎?」文種說:「商湯被監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囚困在羑(yǒu,ㄧㄡˇ)里,晉文公重耳奔逃至翟族地區,齊桓公小白奔逃至莒國,他們最終都稱王稱霸於天下。由此看來,窘迫之境何嘗不是福氣呢?」

越王句踐在范蠡和文種的協助下,向吳王謙卑求和,自請為臣,又以美女寶物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在文種和伯嚭的勸說下,吳王就要答應了。伍子胥進諫說:「今天不滅越國,日後必將後悔。句踐是位賢君,文種、范蠡都是良臣,倘若回國,必將作亂。」吳王不聽,赦免了越王,撤兵而回。句踐回國後,刻苦磨練身心,飲食也嘗苦膽,並自問:「你忘了會稽之恥嗎?」他親身耕作,禮賢下士,救濟貧苦。兩年後,吳王將攻打齊國。伍子胥勸諫說:「不可,臣聽說句踐不吃美味,與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必成吳國憂患。越國尚存,是吳國心腹大患,齊國對吳國而言,只是塊疥癬,願大王先攻越國。」

國立台灣博物館「劍舞楚天——越王句(勾)踐劍暨楚國出土文物展」,展覽最受矚目的「越王句(勾)踐劍」。(宋碧龍/大紀元)

吳王不聽,太宰伯嚭毀謗子胥心為齊國,必將作亂。吳王以為伍子胥欺騙他,派人賜劍讓子胥自殺,子胥大笑說:「我讓你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當初你要把吳國分一半給我,我都不接受,結果今日你反而因讒言殺我。唉!你一個人必然不能自立。」對使者說:「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放在吳國東門,以便觀看越兵攻入都城了!」越王句踐謀劃了二十二年,終於大敗吳軍,吳王夫差掩面說:「我沒臉去見子胥呀!」自盡而死。後來越王葬了吳王,而殺了太宰伯嚭。

【說明】

東周春秋時期,在吳楚爭霸和吳越爭霸中,伍子胥都是一個關鍵人物,故而在野史和小說中對他有很多精采的描述。清代蔡元放根據明代馮夢龍《新列國志》修訂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敘及盛傳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髮。范蠡進獻美女西施,子胥勸諫吳王:「臣聽說『夏朝因妹喜而亡,商朝因妲己而亡,周朝因褒姒而亡。』美女乃是亡國之物,大王不可接受!」吳王不聽其勸。

據史書《左傳》,越王派大夫文種求和,伍子胥亦極力阻止,吳王不聽。伍子胥退下後告訴別人說:「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子胥認為,越國經過長期的繁衍人口、聚積財富,繼而教以忠義、訓練作戰,二十年後,吳國宮室將荒廢成沼池。果然越王句踐經過二十二年的生聚教訓,一舉攻滅吳國,應驗了子胥之言。

句踐堅忍不拔,刻苦磨練,終於滅了強大的吳國,號稱霸王。句踐復國、夫差滅亡的故事正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最佳寫照。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 文天祥(繪圖:羊妹/大紀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當屈原放逐,行吟遊蕩於水澤山地時,他仰天長嘆,俯首揮就一首《天問》,懷著悲憫的心情向上蒼發出一百多個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即遠古之時,天地從哪裡產生,是誰將天地間的萬物形態流傳至今?浩蕩蒼穹,茫茫宙宇,這天地萬物,早在人類留下第一個文明足跡時,便已恆久般地存在。這個謎題,或許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