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七虞(7):趙鼎倔彊 朱穆專愚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秦檜妒嫉趙鼎被重用,設法把他貶至興化軍、潮州,再貶吉陽軍。(孫明國/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99
【字號】    
   標籤: tags: , ,

【原文】

zhào dǐng juè jiàng,zhū mù zhuān yú 。
趙鼎倔彊,朱穆專愚。

ㄓㄠˋㄉㄧㄥˇㄐㄩㄝˊㄐㄧㄤˋ,ㄓㄨ ㄇㄨˋㄓㄨㄢ ㄩˊ。
趙鼎倔彊,朱穆專愚。

【注釋】

(1)趙鼎:字符鎮,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高宗時,曾兩度為相,忠貞直諫,力主抗金,遭秦檜陷害,一貶再貶,最後絕食而死。
(2)倔彊:即倔強。剛強堅毅,不肯屈服。
(3)朱穆:字公叔,東漢南陽宛(今屬河南)人。尚書令朱暉之孫,為人淳厚剛正,曾是大將軍梁冀的幕僚。桓帝時任侍御史、冀州刺史、尚書等職。為匡正東漢後期不良風氣,作有〈崇厚論〉、〈絕交論〉,對後世影響很大。
(4)專愚:心思專注而至不通情事。

【語譯】

趙鼎剛強不屈,保國忠心九死不移;朱穆專心攻讀,狀似痴愚。

【人物故事】

趙鼎

佚名繪《趙鼎像》,現藏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據《宋史‧趙鼎列傳》,趙鼎四歲父死,母樊氏教之,精通經史百家之書。北宋徽宗時考中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開封士曹。金人攻陷太原,朝廷討論割三鎮之地,趙鼎說:「祖宗之地不可以送人,何需討論?」不久京師(開封)失守,宋徽宗、宋欽宗被押送北方。

南宋高宗時,趙鼎出任宰相(尚書左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反對與金國議和,與另一宰相(右僕射)秦檜意見不合,而被排擠。起初,趙鼎以為秦檜是可以共商大事的人,然而秦檜心機深沉險惡,外表和善但內懷異心。秦檜厭惡趙鼎對自己形成威脅,將其遷至泉州(今屬福建)。趙鼎歸來又上書暢言時政,秦檜妒嫉他再次被重用,設法把他貶至興化軍(今屬福建)、潮州(今屬廣東)。趙鼎又被誣陷受賄,再貶吉陽軍(今屬海南),他卻上奏章感謝高宗說:「白髮蒼蒼何處歸?只恨餘日不多;丹心未曾泯滅,誓願九死也不移。」秦檜見狀說:「這老頭倔強不屈,猶如往昔。」

趙鼎在吉陽軍三年,都待在家裡很少出來,學生和舊日部屬都不敢往來,只有廣西將領張宗元時常送酒、米給他。秦檜知道了,命令吉陽軍每月報告趙鼎的生死存亡。趙鼎派人告訴兒子說:「秦檜必要殺我。我死了,你們沒事;不然,就禍及全家了。」他帶病寫下自己的墓誌銘:「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我身騎箕、尾二星回歸天上,豪邁之氣化作山河壯大我宋朝。據說商朝名相傅說死後,升天化作箕星和尾星間的「傅說星」,如騎跨在箕、尾星之間,故後人把大臣之死稱「騎箕尾」。)而後不食而死,天下聞之悲痛。宋孝宗即位,諡忠簡,追封豐國公。

朱穆

據《後漢書‧朱樂何列傳》,朱穆年方五歲,便以孝著稱。沉思好學,有時思考入神,不知自己丟失了衣帽,或跌入坑中。父親常認為他用心專注乃至不通情事,但朱穆卻更加專誠篤實地學習。同郡的趙康隱居武當山,教授經傳,清靜寡慾不願做官。當時朱穆已五十歲,還致書趙康自稱弟子,趙康死後,朱穆以老師過世的禮節對待。朱穆的尊德重道,為當時所佩服。朱穆常感到當時風氣浮薄,而崇尚敦厚篤實,於是作〈崇厚論〉。認為人不敦厚,不能入道之精理。

東漢順帝末年,江淮盜賊興起,州郡官府也不能禁絕。有人對大將軍梁冀說:「朱穆文武兼具,天下奇人,若讓他來謀劃,平定盜賊並不難。」於是梁冀徵召他來典掌兵事,對他非常親近信任。桓帝即位,朱穆希望梁冀扶持王室,上奏書勸梁冀修正守善,摧折惡類,福分才能隨之而來。後來朱穆被推薦到朝中擔任侍御史,見梁冀驕橫暴戾依舊不改,朝野嘆恨,朱穆曾是他的下屬,怕他招致禍患,又上奏書勸諫他「君有正道,臣有正路,從之如升堂,違之如赴壑(奔赴溝壑)。」「一日(一旦)行善,天下歸仁(歸附仁德仁政),終朝為惡,四海傾覆(顛覆)。」梁冀不接納,而且更加放縱。朱穆再上奏書極言勸諫,但梁冀始終不悟。

桓帝永興元年,河水泛濫,數十萬戶受災,百姓饑荒,流亡道路。冀州盜賊尤其多,所以派朱穆為冀州刺史。冀州人有宦官三人為中常侍(皇帝侍從),以官府文書進見朱穆,朱穆推辭不肯相見。聽說朱穆渡河,解印外逃的縣令有四十多人。朱穆到任後殺盡盜賊首領,列舉權貴之士的罪行,加以彈劾治罪。宦官趙忠喪父,歸葬冀州安平,陪葬玉匣等物僭越天子之制,朱穆處事嚴明,驗棺查辦。桓帝聽聞大怒,朱穆被捕判刑。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向皇帝上書,為伸張正義的朱穆抱不平,桓帝於是赦免了朱穆。

【說明】

趙鼎當年力挺岳飛出戰襄陽,有人不以為然,但岳飛出師竟收復襄陽。宋高宗曾對趙鼎說:「朕每次聽說前朝的忠諫之臣,恨不得相識,今天你卻讓我見到了。」可惜忠臣趙鼎、岳飛都遭秦檜嫉妒,被陷害致死。岳飛當年「還我河山」的壯志,趙鼎死前「氣作山河壯本朝」的心願,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

朱穆用心專一,但並非愚笨,其實他是位敦厚仁義之士,而且還是「兼資文武,海內奇士」。起初他是大將軍梁冀的幕僚,曾對梁冀上書直諫三次,可惜不被接納。梁冀的先祖助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其妹又是漢順帝的皇后,順帝死後,沖帝僅兩歲,半年後也死了,梁冀立了八歲的質帝。質帝聰明伶俐,知道梁冀驕橫,曾經對著群臣看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跋扈,bá hùㄅㄚˊㄏㄨˋ,專橫暴戾。)梁冀聽了,深惡痛絕,派人以毒餅殺害質帝,又立十五歲的桓帝。梁冀極盡奢華,強取百姓錢財,強占良家子女作奴婢,且濫殺無辜。最後桓帝派人包圍梁冀宅第,梁冀夫妻自殺,百姓莫不稱慶。若梁冀能聽從朱穆當初的勸言:「一日行善,天下歸仁。」又何以至此呢!反觀堅守善道的朱穆,為官俸祿數十年,仍「蔬食布衣,家無餘財」,死後公卿大臣共同表彰朱穆,桓帝下詔,追贈益州太守,門人私諡為「文忠」。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釋之不畏權貴,執法如山。(清玉 繪圖/大紀元)
    張釋之跪著幫老人綁鞋帶,從此更受敬重;杜子夏改戴小帽,讓人不再稱呼他不雅的稱號。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