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堅持正義的錢若水

作者:鄭行之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器識。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太宗一朝的外戚名將李繼隆與轉運使盧之翰有瓜葛,於是想了個主意要構陷他。李繼隆發公文到轉運司,說是決定八月出征塞外,命令他們置辦糧草等物。轉運司才剛剛籌備好,李繼隆又發公文表示:「卜官說,八月出兵對國家是最不利的,應當改為十月。」轉運司只好下令把已集中的糧草全數發回。

沒想到,李繼隆又發文謊報軍情:「保塞軍偵察來報,敵人即將入關,我們應該及時出兵,糧草現在就要送到,以備供需。」

運輸車才剛解散,糧草一時難以備齊。李繼隆馬上向宋太宗參奏轉運司不供應軍需。宋太宗大怒,立刻召來中使,命令他騎驛站的快馬去取轉運使盧之翰、竇耽及另一人的首級。

丞相呂端、樞密使柴禹錫都不敢說話,惟獨樞密副使錢若水站出來說:「請皇上先審問並查驗對證,真有這樣的事情,然後再執行刑法不遲。」宋太宗聽了,起身把衣袖用力一甩便進宮去了。

這時,丞相、樞密使和他們的下屬官都退了,只有錢若水獨自留在大殿上不走。

過了許久,宋太宗派人去視查大殿裡還有什麼人在那兒。回報說:「只有一個細瘦的老者還站在那兒。」太宗知道那是錢若水,就出來質問他:「你以同州推官短時間內便升為樞密副使,朕所以提拔你來擔任這個職位,是以為你很賢能,沒想到你竟如此不才!你還不走,留在這裡等什麼?」

錢若水回答:「陛下不知道臣沒有才能,將臣提拔到樞密院任職,臣縱然必死也當竭盡所能輔佐以助益陛下,報答陛下宏恩。李繼隆是外戚,位高權重無人可比,但陛下只根據他一篇奏摺,就要殺掉三位轉運使,即使他們三人真的有罪,就這樣處死了,天下人也不知他們犯了什麼罪。把事情查清楚後,他們真的有罪再處死他們,也不晚!臣的這番諫言,臣不惜生命也要堅守,這是臣的本分。臣既然還沒死,決不輕易退下。」

宋太宗覺得錢若水說得有理,於是召呂端等人來商議,呂端等人都奏請皇帝,請求採納錢若水的建議,先命人清查三人的罪責及事情真相,宋太宗答應了。

調查之後,那三人被降職為行軍副使。而敵人要入塞侵犯的事,是李繼隆捏造的假消息,因此他被貶為招討使,兼秦州知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勤學、苦學的故事流傳千古。但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發奮讀書呢?這並不是因為科舉制度可以讓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美其身(完善自我)」、「貴其全(德行完美無缺)」,成為有「德操」與仁義的君子。
  • 錢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舉進士,授官同州觀察推官;《宋史》稱他「聽決明允,郡治賴之」,即讚他聽審判案清明公正,是為州郡政務的梁柱。本文就從一個實際案例來看他是怎樣破案,讓一個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數人生命,同時化解了一家人的滅門之禍;真相大白之後,他又是怎樣推辭不居功的。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陵聞蘇武將返,特來相餞,蘇武與李陵握手道別,不勝哀戚。圖為宋 陳居中《蘇李別意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