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mǐn xiū wèi qǔ ,chén qiáo chū hūn 。
敏修未娶,陳嶠初婚。
ㄇㄧㄣˇㄒㄧㄡㄨㄟˋㄑㄩˇ,ㄔㄣˊㄑㄧㄠˊㄔㄨㄏㄨㄣ。
敏修未娶,陳嶠初婚。
【注釋】
(1)敏修:陳修,字敏修,南宋福州人,號市隱居士。宋高宗紹興年間中進士。
(2)陳嶠:字延封,號景山,唐朝閩(福建)人。多次應科舉落第,在長安蹉跎多年,暮年登第,歸鄉時已六十多歲。
【語譯】
陳敏修七十三歲仍未娶妻,陳嶠年近八十歲才結婚。
【人物故事】
陳敏修
據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陳敏修參加解試(州府選送中央之科舉考試),寫下〈四海想中興之美賦〉第五韻云:「蔥嶺金堤,不日復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禪之塵。」宋高宗過目後,親自書寫此聯,粘在宮殿牆壁。等到殿試唱名,高宗問說:「你就是陳敏修?」又誦讀此聯,陳敏修淒涼悲傷而流下淚來。高宗問:「你幾歲了?有幾個兒子?」陳敏修說:「我已七十三歲,還未娶妻。」於是高宗詔出宮女施氏嫁給他。施氏才三十歲,陪嫁的財物甚為豐厚,當時人們戲稱說:「新人若問郎年紀,五十年前二十三。」
陳嶠
據《南部新書》,陳嶠多次應科舉落第,在長安蹉跎多年,暮年登第,歸鄉時已六十多歲。鄉人就讓讀書人家的女兒嫁給他,到新婚時,陳嶠已近八十歲了。飲合卺酒的晚上(卺jǐnㄐ|ㄣˇ,古代婚禮儀式,剖匏瓜成兩個瓢,夫妻各拿一瓢飲酒稱「合卺」),文人爭相聚集,都作催妝詩(舊俗新娘出嫁,賀者賦詩催促梳妝),陳嶠亦自成一章,末尾說:「彭祖尚聞年八百,陳郎猶是小孩兒。」座上賓客皆絕倒。
【說明】
陳敏修和陳嶠皆晚年登第,登第後才娶妻。古時進士出身備受尊崇,「榜下擇婿」也是當時重科名的反映,登第前後的遭遇往往落差很大,所以有人感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只是很多人不僅是十年寒窗啊!
人的一生是由業力所安排,若命中沒有,就算再有才華,苦讀一生也未能考取功名。其實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其必要性,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修己守德,行行都能出狀元。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