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祕密武器——前歌後舞

作者:小陽春
武王伐紂。(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624
【字號】    
   標籤: tags: , ,

最近,大陸國產動畫片《哪吒2》火爆上映後,儘管各界褒貶不一,但也引起了人們對那段真實歷史的回顧和對現實的反思,下面就來看看武王伐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絕招——前歌後舞。

孟津觀兵

商朝末年,紂王殘暴無道,人心盡失,天下大亂,民眾苦不堪言。周武王順應天意民心,決定舉兵討伐商紂。周武王先是在孟津觀兵,與八百諸侯會盟,相當於現在的大型閱兵儀式和聯合軍事演習。

孟津觀兵渡河時發生了兩件奇異的事情:其一,是周武王渡河至半道,一條白魚躍入王舟,武王當場將這條白魚獻祭。《史記‧周本記》「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其二,是渡河完成後,大軍來到黃河北岸的王屋山附近,這時突然有天火化為赤色的烏鴉「其聲魄雲」。

這兩件事情被周人視為大吉之兆,士氣為之大振。正所謂商朝金德,尚白;周人火德,尚赤。因此白魚(商)入舟(周),天火化烏,都屬於火克金,預示周朝即將代替商朝的天象。

渡河完畢後,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發表聲討商紂王的檄文《泰誓》。「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周武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也。」於是班師回朝休整。直到兩年後才發起牧野之戰。

相傳,在伐紂前,武王與呂尚君臣二人的這段對話匯集成冊,是為《六韜》(韜音tāo),又稱《太公兵法》。

武王退兵還有一個原因,「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只有天命承認周為天下共主才能占據道義制高點,被天下諸侯所承認。也就是說,只有擁有了可以祭祀上天並可以和上天溝通的權利的時候,才是天下唯一共主。而誓師時祭祀上天與天溝通的權利和樂器仍然在商朝,等到了太師疵和少師彊抱著祭祀的樂器投奔西周後,殷商和上天的溝通已然斷絕,天命已歸周朝。這時武王攻打商朝才名正言順,而不是「以下犯上」或者「亂臣賊子」,而是聽從天命,也叫替天行道。正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記》)

牧野之戰

武王踐阼之時,殷商王朝已經處在風雨飄搖的前夜。各種駭人的詭異現象層出不窮,諸如,五星聚房;晝見星;天雨血雨灰;六月飛雪;鬼哭山鳴;天降隕石,大的如瓮缸,小的如簸箕,等等。

在得知武王與八百諸侯孟津會盟的消息後,紂王也與《哪吒2》裡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樣,依然堅信「天命在我不在周」,對此不屑一顧,我行我素。實際上,此時的殷商王朝就像陡坡上的滾石,正加速滑向萬丈深淵。

周公曰:「時至矣,乃興師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驅牧;三郊不留人。」

「三同」:是指在官僚中實行親人同步調;賢能同任用;機密同保守。「三讓」:是指在商業上實行移近市場,讓利於商;降低米價,讓利於民;出借資本,讓利於貸。「三虞」,是指實行嚴厲的地方管制措施,以防備不虞之患,包括邊民不得遷入內陸,道路上不得驅趕牲畜,城郊不得居住百姓。

正當周武王以姜子牙為師,周公旦為輔,積極籌劃「興周滅商」大計的時候,剛愎自用的商紂王卻傾舉國之力向東南用兵,京畿空虛,以至牧野一戰,紂王引火自焚,商朝宣告滅亡。

前歌後舞

周武王率領多國聯軍在牧野發表伐紂滅商的檄文《牧誓》後,商朝軍隊紛紛臨陣倒戈,調轉矛頭殺向朝歌。這樣,西周僅僅只用了一天時間,便以區區4.5萬兵馬,大敗商朝70萬大軍,可謂「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正如孫子兵法所云,「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依據出土的西周《利簋》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也就是說,武王伐紂,一夜之間滅商,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清晨,便占領了朝歌。從而證實了古籍中「戰一日而破紂之國」(《韓非子》)的記載。不得不說牧野之戰乃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聞所未聞的驚人奇跡。

1976年,陝西臨潼出土的青銅器《利簋》,是目前唯一記載「武王征商」的文物,被稱為「鎮國之寶」。(公有領域)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周武王以少勝多,不戰而勝的呢?

有史學家分析,商朝因為正規主力兵馬全都調離朝歌去打東夷,這70萬兵馬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大部分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因此在大戰一開始,便不堪一擊,在一天之內就全軍覆沒。但要想讓70萬人同時倒戈,這也是根本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史學家只能把它歸結為「天意」。

如果用孟子的話說,這場戰爭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幾千年來,周武王是公認的千古明君,是正義的化身,而商紂王是無道昏君,助紂為虐成為邪惡代名詞,兩者相鬥,是「仁義」和「邪惡」的較量,是正邪大戰。即所謂「邪不勝正」,「仁者天下無敵」。

除此之外,周武王還使用了一個祕密武器。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

「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是指西南地區的八個部落。早在文王時期就已歸順西周。這其中,羌在蜀郡西面;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當中,這八個部落也都跟隨一起出征作戰。巴蜀先民是一個崇尚武藝、能征慣戰的勇敢民族,就像奇門功法一樣,練就許多出奇制勝的殺手鐧,包括「前歌後舞」。

劉邦平定三秦後,將武王伐紂的「前歌後舞」引入宮廷中,命名為巴渝舞。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成為漢代著名雜舞,後來又將它列入雅樂舞蹈的系統。發展到魏晉時,巴渝舞已完全變成廟堂祭祀性質的舞蹈,直至唐代宗大曆年間廣為流傳,從而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漢代巴渝舞配有「舞曲四篇:一曰《矛渝》,二曰《安弩》,三曰《安台》,四曰《行辭》。其辭既古,莫能曉句讀。」(鄭樵《通志‧樂略》)其基本形式為「執仗而舞」,「仗」即兵器,「執仗」即執干戈,伴奏則是擊鼓。班固《漢書》載:「巴俞鼓員,三十六人」,此處是指宮廷燕樂的巴渝舞。而征伐戰場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參戰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陣前拼殺者,執盾挺戈,大聲呼呵,後面伴奏者,則擊鼓頓足,以增威勢,這就是武王伐紂的「前歌後舞」。

巴渝舞是古人在同猛獸及部族角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它與驅鬼避疫的儺舞一樣,也是古蜀國武術的前身。儘管巴渝舞經歷了從原始的武舞向祭祀和慶典性舞蹈的轉變,但其內在的殺伐之威和律動之力仍然得以保留。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描述巴渝舞的壯觀場面乃為:「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盪波」。

武王伐紂的「歌舞以凌殷人」,就像舜作《大韶》平定三苗,不靠千軍萬馬只靠音樂;楚漢戰爭中,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把項羽軍隊圍在垓下,再用四面楚歌來渙散敵軍鬥志;還有氣壯山河,用來振奮軍心的《秦王破陣樂》,等等。都是用歌舞形式來鼓舞士氣,震懾敵人,動搖對方軍心,令敵軍聞風喪膽,棄暗投明,最終不戰而屈人之兵。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 文天祥(繪圖:羊妹/大紀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當屈原放逐,行吟遊蕩於水澤山地時,他仰天長嘆,俯首揮就一首《天問》,懷著悲憫的心情向上蒼發出一百多個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即遠古之時,天地從哪裡產生,是誰將天地間的萬物形態流傳至今?浩蕩蒼穹,茫茫宙宇,這天地萬物,早在人類留下第一個文明足跡時,便已恆久般地存在。這個謎題,或許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