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學藝術、醫卜星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無所不有;時間跨度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唐宋。
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mù qīn chǔ jiù,shāng huà zhī lán 。
穆親杵臼,商化芝蘭 。
ㄇㄨˋ ㄑㄧㄣ ㄔㄨˇ ㄐㄧㄡˋ ,ㄕㄤ ㄏㄨㄚˋ ㄓ ㄌㄢˊ 。
穆親杵臼,商化芝蘭 。
【注釋】
(1)穆:指東漢的公沙穆,品格高尚,學識廣博,通曉氣象水文,為官所到之處都能造福百姓,很受人愛戴。其子有五,皆有名氣,時號「公沙五龍」。
(2)杵臼:舂米的用具。杵,是搗米的棒;臼,是搗米時的盛米器具。
(3)商: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逝世後,隱居於西河。
(4)芝蘭:芝與蘭皆香草。常用來比喻德行、友情或環境的美好。
【語譯】
公沙穆為人搗米,雇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人物故事】
公沙穆

《後漢書‧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中記載了公沙穆與吳祐結交的過程。當時公沙穆離家到京城當太學生,錢糧沒有了,他就改裝成外地來的工人,受僱到吳祐家幫忙搗米。吳祐一跟公沙穆說話,就大吃一驚,知道他很有內涵,當即不顧身分的懸殊,就在舂米的地方跟公沙穆結交為友。後來公沙穆進入仕途,他學識淵博、品格高尚,做事的能力全都展現在良好的治績上。無論是棘手的螟害、令人畏懼的洪患或者是橫行不法的皇族,他都處理得很得當,深受吏民的愛戴。印證了與公沙穆訂交於杵臼之間的吳祐,確實有識人的慧眼。「杵臼之交」後來引申為交朋友不分貴賤。
卜商

《孔子家語》裡,孔子說:「我死後,(卜)商會越來越進步,(端木)賜(註:子貢)會越來越退步。」曾子問:「怎麼說呢?」孔子說:「商喜歡跟比自己好的人在一起,賜喜歡交往不如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就先看看孩子的父親是什麼樣的人;不了解那個人,就看看那人交往什麼樣的朋友;不了解人主,就看看他所任用的人是什麼樣;不清楚那塊地好不好,就看看地上草木長出來的情形。所以說:與好的人同住,就像進入有香草的屋子,待久了聞不出香氣,就是自己也已經沾染到那種香氣了;與不好的人同住,就像進入賣鮑魚的市場內,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也是因為自身已融入到那種氣味裡了。收藏硃砂的東西就會染上紅色,存放漆的地方會沾染黑色,因此君子對交往的人一定要謹慎選擇哪!」
【說明】
吳祐與公沙穆結交為友,正可謂「物以類聚」。儘管公沙穆當時只是吳祐家中的傭工,一向仁愛簡樸的吳祐與之交談,馬上肯定公沙穆是個值得交往的人。除了公沙穆,吳祐結交的黃真、戴宏,也都有很好的名聲,很受人稱頌。吳祐的家鄉——陳留的太守冷宏就對人說過:「吳季英(吳祐,字季英)有知人之明。」
朋友間的影響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朝夕相處的朋友,彼此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性,甚至做人做事的態度,都會在不知不覺間相互習染類化。所以孔子為端木賜憂心,因為他老是結交比他差的朋友,如果缺少激勵向上的良朋益友,人就容易驕矜自滿,要進步當然就難了。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