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占卜?

作者:心蓮
繆姜者,齊侯之女,魯宣公之夫人,成公母也。聰慧而行亂,故謚曰繆。(《列女傳》)圖片出自漢代劉向《古列女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429
【字號】    
   標籤: tags: , ,

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密謀要殺死秦王及其部隊,秦王李世民知道後因不想骨肉相殘而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動手時,決定占卜。其幕僚張公謹見此將占卜的龜殼扔在地上說:「卜以決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 [1]就是說占卜是用來抉擇一些疑難問題的,這件事情必須要做,根本不需要占卜,秦王這才下了決心,也才有了後面的貞觀之治。

所以占卜是當古人遇到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情時,請求上天指引的一種方式。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占卜,會認為卜吉凶、占成敗是為了提早知道事情走向,結果吉利就順應,不吉利就要想辦法避免。然而萬事自有天定,豈是人能擅自改動的呢?古人敬天修徳,更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古人占卜,其實是為了更好地順承天意。

比如秦王李世民想要占卜,並不是要算事情的成敗,而是他認為,「骨肉相殘,古今大惡。吾誠知禍在朝夕,欲俟其發,然後以義討之,不亦可乎!」[1] 他深知善惡有報,應以德配天,哪怕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三番五次謀害在先,他也不想做這樣的事,怕對大唐國運,對後世子孫有不好的影響。那為什麼後來又不占卜而下定決心了呢?其實還是順承天意,無德無能的人管理天下,對百姓和後世危害更大,影響更壞。可以看出,無論是否占卜,其本質都是為了順天意而行,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那天意又是什麼呢?

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母親繆姜因與大臣私通而干預朝政,因此被軟禁在東宮。她找史官給自己占了一卦,顯示「艮之隨」,史官說這是脫險的意思,認為她很快就能脫離軟禁。繆姜卻說:「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固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2]

大意是說:占卜的結果雖然顯示能夠脫險,但前提必須是擁有「元亨利貞」這四德的人,而我繆姜與人私通,參與叛亂,禍亂國家,做損人不利己之事,作惡多端,不符合這四德,因此一定無法出去,會死在東宮中的。最後繆姜也確實死在了東宮。由此可見,占卜的意義更在於獲得上天給予的信心和警示。有了正念上天會給予肯定,生命於是更加堅定自己的正念;有了不足上天會警示生命不可妄為,生命因此反省和改過,從而不至於過快地墮落下去。

所以天意,或許就是讓人修德做好人,占卜就是古人在請天開示,自己這樣做是否符合上天規定的做好人的標準,是否有所紕漏和遺忘。如果人能堅持修正自己的德行,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住自己的道德標準,這樣即使不去占卜也能夠趨吉避凶,也能夠順承天意。

[1] 資治通鑑‧一百九十二卷 唐紀八
[2] 左傳‧襄公九年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郭詡 葛玄
    葛洪出外求學,博覽群書,兼通儒家、道家及醫術等學問;高鳳拿竿趕雞,因專心讀書,渾然不知麥子隨雨水流走了。
  • 公沙穆為人搗米,僱主竟與他結為好友;卜商結交優於己者,於是變得越來越好。
  • 《梁父吟》的古調迴響在山間草舍,自號「臥龍」的諸葛先生吟唱著慷慨的古曲,躬耕於南陽,相時而動。當皇叔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問對時,這位布衣智者終遇明主,從此一飛沖天,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創下一番可歌可泣的功業。而在南陽以北的遼東,尚有一位「潛龍」,終生在野不仕,屢次拒絕魏主的徵召,立志於教化一方,修善立德。
  • 曾參教子努力補益不足;龐公不仕以留給子孫平安。
  • 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一桿旄飾盡落的八尺漢節,一群溫順無言的白羊。北海邊,衰草上,夕陽的輝光將他的背影拉得很長,纖細得仿佛不勝塞外風沙的苦寒。但他的背脊挺得很直,就像他手中迎風屹立、百摧不折的符節。在滿目蕭瑟的寒冷和遙遙無期的等待中,這個畫面定格了十九年,口耳相傳、翰墨相續,化為「蘇武牧羊」的歌謠和詩篇。
  • 夜半餵牛的甯戚放聲高歌,希望得到齊桓公的任用;長睡不醒的陳摶不赴帝王徵召,只願修道成仙。
  • 黔婁死時,窮得只用一條短布被蓋著;孫叔敖死後,優孟學其穿戴舉止,為其子解困。
  • 春秋五霸,齊桓晉文當先,而恰恰是這兩國的史官,在濁世中秉承一身正氣,直書不諱,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繪圖:清玉/大紀元)
    春秋戰國,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靈性飛揚的黃金時代。《詩經》《楚辭》各領風騷,以溫柔敦厚、辭彩秀逸之歌,開啟詩樂華章;諸子百家周遊列國,挾縱橫捭闔、睥睨天下之勢,迸發哲思妙理。而它也是一個血雨腥風的黑暗時代,周天子式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國諸侯相繼爭霸,卿大夫各自為政,弒主、背信、混戰之事屢見不鮮,致使人心道德淪喪,綱常禮義大壞,天下更是征伐不休、生靈塗炭的動盪局面。
  • 荀爽很高興為李膺駕車,李白很希望認識韓會。
  • 文天祥(繪圖:羊妹/大紀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當屈原放逐,行吟遊蕩於水澤山地時,他仰天長嘆,俯首揮就一首《天問》,懷著悲憫的心情向上蒼發出一百多個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即遠古之時,天地從哪裡產生,是誰將天地間的萬物形態流傳至今?浩蕩蒼穹,茫茫宙宇,這天地萬物,早在人類留下第一個文明足跡時,便已恆久般地存在。這個謎題,或許只有造物者才能解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