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四寒(26)

《龍文鞭影》學典故:漂母進食 澣婦分餐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蕭何追韓信圖》(局部),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與謝蕪村繪,京都野村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

《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piǎo mǔ jìn shí ,huàn fù fēn cān 。

漂母進食,澣婦分餐。

ㄆㄧㄠˇ ㄇㄨˇ ㄐㄧㄣˋ ㄕˊ ,ㄏㄨㄢˇ ㄈㄨˋ ㄈㄣ ㄘㄢ 。

漂母進食,澣婦分餐。

【注釋】

(1)漂:沖洗。
(2)澣:同「浣」,洗滌。

【語譯】

漂洗衣物的老婦可憐韓信挨餓而拿飯給他吃,在河邊捶擊綿絮的女子救濟逃亡中的伍子胥而分些食物給他。

【人物故事】

韓信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還是平民的時候,家境貧窮,不能維持生計,常依賴他人的救濟過日子,所以很多人都討厭他。他曾多次投靠下鄉縣南昌亭長,寄食了幾個月,亭長的妻子感到厭煩,就提前做早飯,端進臥室給自家人吃。等吃飯時間韓信前去,就不再做飯給他。韓信也知道他們的意思,生氣地離開了。

一天,韓信為了維生,來到城下釣魚,幾位老婦在漂洗衣物,有一個老婦見韓信飢餓,拿飯給韓信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告訴老婦說:「我必定會好好報答大娘。」老婦氣憤地說:「大丈夫不肯自食其力,我可憐公子而讓你吃飯,豈是指望你報答呢!」

後來蕭何向漢王劉邦推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擊敗項羽後,受封為楚王。韓信到了楚國,召見給他飯吃的洗衣老婦,賞賜千斤黃金。「一飯千金」的典故由此而來。至於下鄉縣南昌亭長,韓信則賞他百錢說:「你是個小人,德行不夠,好事沒做到底。」

伍子胥

伍子胥藏匿淮水間,選自月岡芳年繪《月百姿》。(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據《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至吳國,中途生病,在溧陽討飯。剛好遇到有位女子在瀨水邊捶擊綿絮,竹筐中有飯。伍子胥對她說:「夫人可讓我吃一餐飯嗎?」女子說:「我獨自和母親居住,三十歲還沒嫁人,飯不能給你。」伍子胥說:「只是請夫人救濟窮途末路的我,給我一點飯吃,又何需避嫌呢?」女子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於是答應他,打開竹筐,盛好米湯,恭敬地拿給他。伍子胥再吃第二次時卻停下來了,女子說:「您要遠行,為何不吃飽呢?」伍子胥吃完飯要離去時,又對女子說:「請夫人蓋好米湯,別讓它露出來給人看見。」女子感嘆說:「唉!我獨自和母親住了三十年,謹守著堅貞清白,不肯嫁人,怎麼適合送飯給男子呢?逾越了禮制,令我不能忍受啊!你走吧!」伍子胥走後回頭一看,女子已經投入瀨水自殺了。

關於伍子胥的記載,在《史記》中未出現瀨水邊的女子,至戲曲《浣紗記》則有了這段故事。後來溧陽瀨水就被稱為「貞女江」。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於孝宗的勵精圖治,整肅朝綱,改革弊政,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罷逐朝中不適任之臣,重用賢士,為于謙建祠,減輕浪費,體恤庶民,關心士卒、體念臣下、從善如流……等等,出現「弘治中興」的榮景。
  • 不管人是不是相信,人今生的福報都來自前世和今世所積的德行。但如果放縱自我,肆意妄為,不行善積德,其不僅將自身的福報不斷消耗殆盡,而且還會因為惡行積少成多,身遭惡報,且影響後世子孫。
  • 宮女韓氏在紅葉上寫詩,被盧渥所拾而結良緣;燕姞夢見天使贈蘭,果然生了公子蘭(後來繼位為鄭穆公)。
  • 楊綰一向以德行聞名,生性清廉,貞守節操,乘車穿衣都很儉樸,擔任宰相不到幾個月,人心就自然潛移默化。
  • 清朝大臣曾國藩以善於識人而享譽天下,李鴻章、左宗棠都是他發掘的人才,受他舉薦而進入仕途,日後都成為國家的棟樑。曾國藩曾說:「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足見識人的重要性,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的重臣尹繼善,也是這樣一位善於識人之人。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中國古代王朝,官員的選拔經歷了從以血緣和功勳為基礎的世襲制、軍功授爵制,到以推薦考察、以德行和才能為主要標準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等幾個階段。
  • 歐陽修的母親用荻桿畫地教他寫字,柳仲郢的母親和揉熊膽苦丸助其夜讀。
  • 伏湛遵循禮法,倪寬博學文雅。
  • 朱買臣懷裡揣著印綬,準備回鄉擔任會稽太守;逢萌見朝政敗壞,將官帽掛在東都城門,離開京城隱居避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