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十五刪(2)

從故事學典故:范增舉玦 羊祜探環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鴻門宴上,范增多次舉起玉玦示意項羽刺殺劉邦。圖為春秋玉器——玉玦,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龍文鞭影》是一部明清時代學者修編的歷史典故啟蒙讀物。全書將典故按照詩韻分類編排(詳見《龍文鞭影》序言),四字一句,共1030句,每句描述一個或兩個人物的故事。

「龍文」是漢朝西域的一種寶馬,這種良馬看到鞭影就會疾馳,「龍文鞭影」比喻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毋需鞭策,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像龍文寶馬一樣一日千里。

【原文】

fàn zēng jǔ jué ,yáng hù tàn huán 。

范增舉玦,羊祜探環。

ㄈㄢˋㄗㄥㄐㄩˇㄐㄩㄝˊ,ㄧㄤˊㄏㄨˋㄊㄢˋㄏㄨㄢˊ。

范增舉玦,羊祜探環。

【注釋】

(1)范增:秦末居巢(今屬安徽)人,秦末西楚霸王項羽的重要謀臣,被尊為「亞父」。
(2)玦:一種佩玉,圓環形而有缺口。「玦」「決」同音,所以古人常以「玉玦」比喻決絕之意。
(3)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南城(今屬山東)人。西晉開國功臣,官至鎮南將軍。清廉正直,以德懷柔,故深得人心。

【語譯】

范增多次舉起玉玦示意項羽刺殺劉邦,但項羽難以決斷;羊祜找出李氏亡子的金環,時人稱其為李氏子所轉生。

【人物故事】

范增

據《史記‧項羽本紀》,劉邦攻入咸陽,劉邦的部下曹無傷派人告訴項羽:「劉邦想在關中稱王,讓子嬰為宰相,奇珍異寶全占為己有。」項羽大怒,打算擊破劉邦的軍隊。

當時,項羽在鴻門擁兵四十萬,劉邦在霸上則有十萬士兵。范增勸說項羽:「劉邦居崤山之東時,貪財物,愛美女。如今入關後,不取財物,不碰婦女,由此可見他的志向不小。我派人觀其氣,都是龍虎之形,並有五彩顏色,這是天子之氣啊!急速攻擊,勿失良機。」

項羽的叔父項伯與張良友好,連夜去告訴張良,要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張良說:「我是韓王推薦給沛公(劉邦)的人,沛公今日有危急之事,逃走是不合道義的,不可不告訴他。」

張良對劉邦據實以告,劉邦大驚,說:「怎麼辦呢?」張良問:「是誰為大王出此計策?」劉邦說:「一個見識鄙陋的人勸我『閉關據守,不讓諸侯進來,秦國土地可占盡而稱王。』」張良說:「請想想大王的士兵足以抵擋項王嗎?」劉邦沉默不語。於是劉邦請項伯告訴項羽,說劉邦不敢反叛項王。項伯回去轉告了劉邦的話,勸項羽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又怎敢入關呢?如今有大功之人卻被攻打,這是不義啊,不如就善待他。」項羽答應了。

項羽曾跟劉邦協議以鴻溝為界,以東歸楚,以西歸漢,這就是楚河漢界的由來。(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第二天劉邦來到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和將軍協力攻秦,將軍攻河北,我攻河南,但我沒想到能先攻入關中,擊破秦國,又能在這裡見到將軍。如今有小人造謠,讓將軍和我有嫌隙。」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所言,不然我又怎會這樣。」於是項羽留下劉邦與他共飲。

席間范增多次用眼神對項羽示意,再三舉起所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羽殺死劉邦,但項羽沉默不予回應。范增出去召來項莊,對他說:「君王的為人不忍心下手,你去敬酒祝壽,請求舞劍,擊殺劉邦。不然,我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莊進去敬酒後拔劍起舞,項伯也站起來拔劍起舞,以身體護住劉邦,項莊刺殺他不得。張良看了,到軍營門口告知樊噲事態危急,樊噲立即帶劍闖入。劉邦起身說要上廁所,藉此走脫,讓張良留下向項羽賠罪。

張良對項羽致歉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告辭。讓我奉上一雙白璧獻給大王,一雙玉斗獻給大將軍(范增)。」項羽收下白璧放在座上,范增接下玉斗放在地上,拔劍把它擊破,說:「唉!這小子(指項王)不能共謀大事。奪取項王天下的人必是劉邦,我們就要被他俘虜了!」

鴻門宴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楚漢相爭成敗的關鍵之一。「范增舉玦,暗示項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典故皆源於此。一般認為項羽不能聽從范增的計策,是西楚失敗的主因。

劉邦貪酒好色,傲慢無禮;項羽才氣過人,仁厚愛人。但劉邦擁有天下,項羽卻失了天下。劉邦自己說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糧,源源不絕,我不如蕭何。聯合百萬大軍,征戰必能獲勝,攻打必能奪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能善用他,這是他所以被我打敗的原因。」後來劉邦的謀臣陳平以反間計使項羽猜忌范增,范增怒而回鄉,項羽最終兵敗而自刎烏江,應了當年范增之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羊祜

據《晉書‧羊祜傳》,羊祜五歲時,叫奶媽拿來他所玩的金環。奶媽說:「你以前又沒有這個東西。」羊祜就到鄰居李氏東牆外的桑樹中找到金環。主人驚訝地說:「這是我死去的兒子所遺失的物品,為何拿走?」奶媽告知詳情,鄰居主人悲嘆。當時人們覺得此事奇特,說李氏的兒子就是羊祜的前生啊!

輪迴轉世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古代的王維、蘇軾、黃庭堅、王陽明……皆稱有前世。據報導,位於湖南、廣西交界的通道侗族自治縣有個坪陽鄉,出現一百多個再生人,能清楚記得前世經歷,其中有個小男孩自稱他前世是外公家養的大白豬。美國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曾是多年前的暢銷書。瑟敏納拉博士的《生命多世》,由輪迴案例證實了前世業力和今世健康的關係。佛家所謂因緣輪迴、善惡報應,經由科學驗證也確有其事。

——轉自正見網

看更多 【龍文鞭影】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貧樂道語出《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 丁令威學道成仙,化為白鶴停於遼東城門的華表柱上;杜宇自認為德行淺薄,禪讓帝位給鱉靈,到西山隱居修道。
  • 漂洗衣物的老婦可憐韓信挨餓而拿飯給他吃,在河邊捶擊綿絮的女子救濟逃亡中的伍子胥而分些食物給他。
  • 由於孝宗的勵精圖治,整肅朝綱,改革弊政,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罷逐朝中不適任之臣,重用賢士,為于謙建祠,減輕浪費,體恤庶民,關心士卒、體念臣下、從善如流……等等,出現「弘治中興」的榮景。
  • 不管人是不是相信,人今生的福報都來自前世和今世所積的德行。但如果放縱自我,肆意妄為,不行善積德,其不僅將自身的福報不斷消耗殆盡,而且還會因為惡行積少成多,身遭惡報,且影響後世子孫。
  • 宮女韓氏在紅葉上寫詩,被盧渥所拾而結良緣;燕姞夢見天使贈蘭,果然生了公子蘭(後來繼位為鄭穆公)。
  • 楊綰一向以德行聞名,生性清廉,貞守節操,乘車穿衣都很儉樸,擔任宰相不到幾個月,人心就自然潛移默化。
  • 清朝大臣曾國藩以善於識人而享譽天下,李鴻章、左宗棠都是他發掘的人才,受他舉薦而進入仕途,日後都成為國家的棟樑。曾國藩曾說:「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足見識人的重要性,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的重臣尹繼善,也是這樣一位善於識人之人。
  • 十年間不經科舉,方觀承從一文不名成封疆大臣。(古瑞珍/大紀元)
    在中國古代王朝,官員的選拔經歷了從以血緣和功勳為基礎的世襲制、軍功授爵制,到以推薦考察、以德行和才能為主要標準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等幾個階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