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

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 因他水落石出化解滅門之禍

作者:懷忍忍
錢若水剛正不阿的風骨,明察秋毫的睿智和慈善胸懷,為世人稱道。更可貴的是他不居功、不受祿,體現了真正士大夫的風骨。(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0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宋代官場中,錢若水(字澹成,一字長卿)是一位深受讚譽的廉官、良臣。若水幼年時就聰明穎悟,十歲能作文章。華山隱士陳摶(希夷先生)見到若水,曾對他說:「子神清,可以學道;不然,當富貴,但忌太速爾。」可以推想錢若水當是有修道根基之人。

錢若水在宋太宗雍熙年中舉進士,授官同州觀察推官;《宋史》稱他「聽決明允,郡治賴之」,即讚他聽審判案清明公正,是為州郡政務的梁柱。本文就從一個實際案例來看他是怎樣破案,讓一個沒有人證、物證的迷案,水落石出,救下數人生命,同時化解了一家人的滅門之禍;真相大白之後,他又是怎樣推辭不居功的。

明查暗訪  化解滅門禍端

錢若水擔任同州推官的時候,知州個性急躁又偏執,常常依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急急處理獄案,結果往往不公不當。錢若水經常極力爭辯,試圖勸阻,但多數情況下無法改變知州的決定。他常對同僚苦笑說:「我只是在這裡陪著贖罪罷了。」結果往往如他所料,那些知州錯誤的決定果然都被朝廷或上級駁回。知州雖然抱愧贖罪,不過,事後依然故我,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

有一次,一個富人家中的年幼丫鬟逃跑失蹤了,富人家找不到人,丫鬟的父母便到州府控告。知州命令辦案的錄事(相當於書記官)負責偵辦、審判。但這位錄事曾向這富家借錢未果,懷恨在心,竟誣陷這一家父子合謀殺害丫鬟,將屍體丟進水裡。由於找不到屍體,案件中的人有的被當作主謀,有的當從犯,都加重罪名面臨死刑。

富家父子在刑訊逼供下,受不住棒棍加身,就承認自己犯下罪行。一件失蹤案就這樣成了刑案,作成完備的文字記錄案件,呈報給州官。覆審時都沒有翻供的,一時所有人都認為案情屬實,唯有錢若水對此案保持懷疑態度。他暫緩結案,把案子留置數日不處理。

錄事知道後,跑到錢若水辦公室裡,怒沖沖地罵他:「你是不是收了富家的錢,想讓他們逃過死刑?」錢若水只是笑著說:「現在有好幾個人可能會被判死刑,難道不值得我將案件留置幾日,好好看看案情嗎?」

錢若水擱下案子近十天,知州多次催促他結案,他也一直沒有動作,大家都覺得奇怪。突然有一天,錢若水私下拜訪知州府第,請他屏退左右,私下低聲說道:「我之所以遲遲不結案,是因為我暗中派人四處查找丫鬟的下落,如今已經找到她了。」

知州聽了大吃一驚,問:「人在哪?」錢若水隨即把丫鬟暗中送往知州府第。

知州讓丫鬟藏在簾後,召來她的父母。知州從簾後問道:「你們現在見到女兒,還認得嗎?」兩人答道:「怎會不認得?她是我們的女兒呀!」於是知州從簾後將丫鬟推出讓他們認,丫鬟父母一見到她痛哭失聲,說:「就是她!」

不居功 不收謝

丫鬟找回來了,知州下令釋放被誣陷的富家父子。他們出獄後不肯離去,痛哭失聲說道:「若不是大人救命,我們全家早已滅門!」知州說:「你們應該感謝的是推官錢若水,不是我。」於是富家立刻趕到錢若水的廳事找他當面感謝,但錢若水把門關上不讓他們進來,說:「這是知州查出來的!」富家父子進不得門,就繞著牆哭,感激錢若水的恩情,甚至散盡家產供齋請僧人為他祈福。

知州對於錢若水能為無辜者洗刷冤屈,救下數人的命,十分感佩,打算上奏朝廷為他表功。但錢若水堅決推辭,說道:「我但求獄政行公道、正人心,不讓無辜者枉死罷了,求功不是我的本意。再說,如果朝廷真為我表功,那麼錄事該怎麼處置呢?」知州感歎說:「你這樣的胸懷,更是世間人難及!」

後來,那位錄事親自拜訪錢若水,表示自己的愧意,叩頭請罪。錢若水說:「獄案真相本就難知,你也只是偶爾失誤,何必謝罪呢。」從此,遠近順服,人人稱讚錢若水。

不久,宋太宗聽聞此事,立即破格提拔進用錢若水,二年內將他從幕僚職位升任為知制誥(專掌起草詔書),五年內升任為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掌握軍政大權)。錢若水奉詔修《太宗實錄》,他引進四名同僚共同完成80卷的實錄,真宗「覽書流涕」。後來他又奉詔重修《太祖實錄》,他的剛正結合了史筆,作了傑出的表現。

後語
錢若水剛正不阿的風骨,明察秋毫的睿智和慈善胸懷,為世人稱道。更可貴的是他不居功、不受祿,體現了真正士大夫的風骨,與狄仁傑、包拯等歷史人物一樣,為後世所敬仰。@*

–資料出處:《宋史‧列傳第二十五》,宋 李元綱《厚德錄‧卷一》

——看更多【救世古鑑】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屈原遭受憂愁而作《離騷》。另一位千古奇冤岳飛,臨刑前呼曰:「天日昭昭!」(《宋史・岳飛傳》),民間流傳此言為「天理昭昭」。他們都成為被後世所敬仰、紀念的民族英雄。這說明,即使在人世間一時蒙冤,可天理總歸是公正的。
  • 古人勤學、苦學的故事流傳千古。但是古代人為什麼要發奮讀書呢?這並不是因為科舉制度可以讓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美其身(完善自我)」、「貴其全(德行完美無缺)」,成為有「德操」與仁義的君子。
  • 于謙是一個兩袖清風的清官,無欲則剛,為了社稷安危,沒有半點私慾,「粉身碎骨渾不怕」,可以捨生取義,覺得這樣做就是合乎天理。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理解「中庸」的精義乃是中正和中和所致。
  • 陵聞蘇武將返,特來相餞,蘇武與李陵握手道別,不勝哀戚。圖為宋 陳居中《蘇李別意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一時全大節,千古仰清塵。(宋代李廌)」千百年來,蘇武節已成為中華傳統價值展現的一座豐碑。那麼,對於道德急速下滑中的末劫時的人類社會,又有那些啟示呢?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