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慶禮俗

節氣「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出伏中元添福!
「處暑」既然已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那麼這節氣為何帶著「暑」字叫「處暑」呢?處暑節氣古有「七月流火」名言,到底流什麼「火」?是什麼意思?處暑的當令食物、養生要則是什麼? 
秋老虎立秋到 秋天養生最重這一道
2025年是從8月7日開始。從立秋到秋天第二個節氣處暑前這段日子,還處於三伏天的時段,盛夏餘熱未盡,秋陽肆虐,素有「秋老虎」之稱。俗話說:「秋老虎會咬人!」因為這期間的燥熱耗氣傷津,容易使人生病。立秋民俗和養生也多有相關。在這隱藏「肅殺」的秋季裡,生活養生要掌握哪些要點呢?如何補秋呢?
炎炎大暑也能補 中醫民俗智慧 簡易可得十補方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進補」嗎?炎熱會使人食慾欠佳,火熱心煩,怎麼進補呢?除了生活作息、精神的調節之外,中醫講「醫食同源」,講究五行相生的食補。本文為你掌握長夏大暑的食補養生要點--養脾胃,結合中醫和民俗的養生智慧,提供十種便利的炎夏食補方。
冬病夏治就從小暑開始 掌握養生關鍵時機三伏天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是黃曆六月節,此際在長江淮河流域是「出梅、入伏」的轉折點,梅雨一收,天氣就迅猛炎熱起來。夏天最後一個月,小暑連大暑,也正是一年中最灼熱的時節。在這樣的時節能做些什麼呢?灼熱難耐之下如何養護身心?有哪些智慧養生的方法嗎?
夏至之「至」表示什麼意義? 留意這節氣宜忌過好夏至
夏至在每年6月20—22日之間到來,古來不論中外的節俗中都很重視夏至這一天。可知道夏至之「至」包含哪些意義?夏至的重要傳統內涵為何?夏至到了當注意哪些生活宜忌?夏至名花是哪一種?
什麼是「芒種」?芒種養生補精 古來推一寶
「芒種」這個節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芒種」源自「芒」和「種」……。芒種特色養生要事,建議人們在仲夏生活留心三大事,有助於過好日子。「芒種」養生補精古來推一寶,是什麼呢?本文告訴你。
小滿有三鮮夏天養心良物  小滿吃苦嘗新防未病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約在公曆5月20日到22日之間交節。「小滿」表示農作物生長的現象,這時正是吃「苦」嘗「新」的好時節。小滿,提醒人們品嚐生活好滋味,也展現了季節的保健之道,讓人感受向上生長而盈滿的青春氣息。
今日節氣——「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中醫攜手民俗  給你立夏養生九要點
西曆5月5日就要入夏了,人體也會進入生長循環的旺季!古代的中醫非常重視順應四時變化的自然養生醫理。那麼,進入炎熱的夏天怎麼養生?中醫強調夏天是人體「養長」、「養心」的季節。當然養心養得好,能讓人有美顏色。 在立夏時怎麼掌握養生原則?結合中醫智慧與民俗養生概念,這九要點給您參考。
豐富多彩清明節 這十種民俗好有內涵!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清明節怎樣成為掃墓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春分」養生開運的宜忌 你要知道的九要點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節氣典故】驚蟄時節 春雷始鳴萬物復甦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利用立春升陽氣 打造一年好彩頭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圍爐過年:從除夕到元日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祭祀灶神淵遠流長 怎樣祭灶好招福?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真正的補冬時節 小寒節氣著名補冬食俗有哪些?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冬至吟 易學大師邵雍啟迪人生命之道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冬至祈福六宜三不宜  古人迎祥避災殃的作法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知多少?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内涵被讚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獨步全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與起源、成因背景,請一起來了解:
傳統冬至節俗吃什麼  每一品都是中華文明之光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將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正中的匾額上,奏報「一元之始」的訊息,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初歲--冬至的勝景,而落實在民間代代相傳的冬至傳統食俗,也映射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民間傳統冬至吃什麼和中華文明之光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探索吧!
立冬養精蓄銳 補腎保養日常六招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九九重陽節古今同頌 內涵深厚風俗知多少?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秋分 教給人的生存之道!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月夕」和「夕月」展現古今兩個不一樣的中秋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中秋節:月亮 嫦娥和月餅交織天上人間的情緣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露從今夜白!應對白露之變的養生要點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黃曆七月半盂蘭盆會 怎樣才得以「超度」?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佛教稱「盂蘭盆節」,從南北朝時代就有以「盂蘭盆會」超度的作法,後來的歷代也很盛大。「盂蘭盆會」怎樣慈悲救贖?怎樣探涉了生命遭業報時的救贖呢?
立秋來! 秋天著名的成語傳遞什麼警訊?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葉落,迎來立秋節氣!秋天是美麗的季節,秋天也是多變的季節!古人從秋天的節氣物候,得到許多感觸,化作成語,也教給後人許多應變預防的功課。在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們要如何應變保安呢?
端午節俗中展現哪些陰陽五行之道?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