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論語》說(86):孔子如何選女婿
《詩經‧大雅‧抑》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面的污點,還可以把它磨掉;但說話不謹慎而出錯,卻是無法挽回的。南容「三復白圭」,目的是告誡自己說話要謹慎。孔子認為南容這樣的人,無論「邦有道」還是「邦無道」,都能明哲保身。
七夕話中國情人節起源 看牛郎織女的故事與風俗
七夕是指黃曆七月七日之夜,古來也稱為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織女)誕,從古到今,圍繞著種種民俗和傳說,主題就是有情有義的婚姻,所以七夕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恩愛夫妻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詞怎麼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七夕金句呢?「織女牛郎會七夕」的傳說故事有多古老呢?
東坡閒話打開話匣子:萬回和尚預言唐朝運為何不說破?
堯夫(邵雍)的《漁樵問答》,字字全是精煉的道理;東坡的《漁樵閒話》,句句都是妙喻。沒有道理,就無法入人心;沒有妙喻,就不能啟發人。明朝刑部郎中、藏書家,自號清常道人的趙琦美(開美)認為,這兩本漁樵看人世之書,狀似意在言外,可又像人世間的一經一緯,提綱挈領,讓人容易理順人生的大方向,言不盡處,耐人尋味!漁樵閒話唐代瘋和尚萬回給唐明皇的預言,傳述了什麼人間道理?
《論語》說(85):處理人倫關係的高招
君臣、朋友既然是「人合」,怎麼「合」?皆以「義」合者也。「義」,是仁義之義。義者宜也。為臣者,君有過則當力諫,諫之不從則當去;為友者,人有過則當忠告,告之不可則當止。如果超過這個度,就會走向反面。
《論語》說(84):一句無比豪邁的話
「德不孤,必有鄰」,就孔門教學而言,強調修德,自然也含有人不能獨修成德,必求師友夾輔之意,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篇)。而在混亂之世,「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更是給人以巨大的激勵。
天運人功理不窮  有功無運也難逢——漫話算盤
記得小的時候,電子計算器還未普及,商店櫃檯基本用的都是那種木製的算盤。不知道為甚麼,我尤其愛聽櫃員流利清脆的撥珠聲,噼嗒啪嗒,像是在彈奏一首動感的曲目。可時過境遷,算盤被電腦所取代,那些熟悉的場景已然漸行漸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中國古代的計算器-算盤。
《論語》說(83):訥於言而敏於行
本章主旨慎言貴行。「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中的「欲」字,妙,強調君子的主觀努力。朱熹引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錢穆解說:敏訥雖若天資,亦由習。輕言矯之以訥,行緩勵之以敏,此亦變化氣質,君子成德之方。
《論語》說(82):一個字座右銘——約
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論語》說(81):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
在孔子看來,那時的人,德行好,學者沉靜簡默,不肯輕易出言。因為其學務為己,志在躬行,言忠便要盡忠,言孝便要盡孝,句句言語都有下落,心裡才安。
《論語》說(80):如何孝順父母?孔子四則金句
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
《論語》說(79):孔門心法——反求諸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首先在於一個「見」字。如果看不見,視若無睹,也就不存在賢或不賢的問題,更沒有思齊或內自省了。所以,第一步必須學會 「見」,就是能夠識別賢與不賢,就是日常踐行。
《論語》說(7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講「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把義放在第一位;孔子又講「放於利而行,多怨」,這不是完全排斥利,而是說如果只依據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本章則把義、利與君子、小人對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憑信念飛翔:卡皮斯特拉諾燕子之謎
在這個比以往更加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得知有些事物依舊如昔——例如燕子飛回南加州古老的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San Juan Capistrano)傳教站,是令人感到寧靜舒適的。
不是繁文縟節 美國禮儀書不朽的內涵
美國在建國前的殖民地時代就很重視禮儀,這在日常生活與文化當中都能體現出來。從南北戰爭到20世紀初期間,美國出版了很多禮儀書籍,這表示當代大眾很需要這類指南。不過,在探討這些書之前,我們要知道,這些禮儀指南是教導男女老少言行舉止的準則,不見得反映當時大眾的行為表現。
《論語》說(77):孔子之道,僅僅忠恕而已嗎?
就顏回而言,悟道極深,其曾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
辛勞十餘年 老僕扶養辭世主子三女長大 未曾一睹芳容
徂徠先生石守道為義僕趙延嗣寫傳,以激勵世人忠義之氣,而他本人在死後,其家人也得到回報,他的正直氣節也得以回報在他兒子身上。可見人間無私的義氣得到上天的肯定。
大唐翰墨端嚴遒美 筆走龍蛇奔放飄逸(下)
顏真卿淳厚篤實,剛正磊落,從不阿諛權貴,屈意媚上。字如其人,其書法也方正敦厚,沉著雄渾,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猶如恢宏的盛唐氣象,與他忠烈悲壯的一生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結合的典範。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大唐翰墨端嚴遒美 筆走龍蛇奔放飄逸(上)
大唐是詩歌的國度,也是書家輩出、眾派紛呈的書法巔峰時代。後人把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並稱為「顏柳」, 有「顏筋柳骨」之說,其規範性,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學習書法的啟蒙典範和楷模。
《論語》說(76):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當然,孔子並不主張默默無聞,他教的是求仁行道經世之實學。對學生的要求,不避位,亦不汲汲於求位。換句話說,孔子主張把名位看得很淡,重在追求實際的修養和學識。孔子亦曾說過,「古之學者為己(為提升自己),今之學者為人(為顯示於人)。」
當熬粥度日都成奢求時 蘇東坡是怎樣走過來的?
烏臺詩案後蘇東坡的後半生接二連三受到貶謫,從黃州、惠州以至天涯海角的儋州。從蘇東坡二段筆記中,看他從人生低谷騰越、昇華的心態與自我省思的精神。東坡也有過不少先知夢的遭遇,夢非夢,預示了東坡的命中注定?
《論語》說(75):禮讓為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禮就是那個規矩。但禮的另一面,又講究一個「讓」字。「讓者,禮之實也」(朱熹語)。俗話說,得理也要讓人三分,不要得理不饒人,很智慧的。
沒有皇帝架子的漢文帝怎樣開啟文景盛世?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仁孝之君,他在位期間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漢文帝帶給國家與人民之福與他「無為」、「無執」沒有皇帝架子的修養大有關係。本文幾則漢文帝的小故事自然流露其仁德之一二。
神話的重要性——為何我們應懂得這一點
神話提出的某些真理是普世的,甚至是永恆的,並且在每個時代都會重現——包括我們這個時代。
東坡先生的笑話照妖鏡
蘇東坡(蘇軾)以才情蓋世和曠達幽默著稱,不僅詩詞文章膾炙人口,也留下了一些帶有戲謔趣味的作品,《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中就收錄了他的笑話《艾子雜談》。他的笑話面向很多元,在笑點的背後富有以笑諷世的智慧、醒世的哲理。以下是幾則白話改寫的艾子笑談。
《論語》說(74):政府不能利字當頭
「放於利而行,多怨。」大多翻譯為「一個人如果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那一定會招致很多的怨恨。」錢穆從另一角度翻譯道:「一切依照著利的目的來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這兩種理解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
《論語》說(73):君子、小人何以區別?
從本章的君子小人之別,到三國的「求田問舍」典故,可見中華文化中道德的至上性,與對君子人格的追求。
東坡的一面哈哈鏡  笑話人生
《艾子雜說》是一本古代笑話集,收錄在《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的雜纂中,舊題撰寫者是蘇軾(東坡先生)。書中蘇東坡自稱「艾子」,以嘻笑詼諧風趣的敘述風格,假託古事說笑,有如一面警世的哈哈鏡,意味深長!
《論語》說(72):道義超越國家利益
在弦高眼裡,即使是國家利益也不能凌駕於道義之上,如果他憑著欺詐立的功而接受賞賜,是為國民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因而他要把自己像個罪人似的流放了。
東坡笑話:堯的「富貴」要送人 為何對方不要?
帝堯時代高士許由的行誼受到莊子、《高士傳》編者的推崇。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本這段歷史改寫了一則「笑話」,他又是怎樣笑看許由拒絕越俎代庖的心跡呢?東坡從轉讓「富貴」為題,將古人幽了一默,一起來看看。
《論語》說(71):切勿以惡衣惡食為恥
求學於孔子的人很多,這些人大多是士,要求仕途的。「但孔子之教,在使學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學者求仕而得仕。若學者由此得仕,亦將藉仕以行道,非為謀個人生活之安富尊榮而求仕。故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孔子必先教其志於道,即是以道存心。」